《春感》

时间: 2025-04-27 13:03:58

老厌纷纷嬾入城,长亭小市近清明。

陇头下漏初芸草,陌上吹萧正卖饧。

多病更知生是赘,九原那恨死无名?

但余一事犹关念,万里唐安阙寄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厌纷纷嬾入城,长亭小市近清明。
陇头下漏初芸草,陌上吹萧正卖饧。
多病更知生是赘,九原那恨死无名?
但余一事犹关念,万里唐安阙寄声。

白话文翻译:

我已厌倦了纷繁的尘世,不愿再入城中喧嚣。
长亭小市在清明节前显得格外热闹。
田野上,春草刚刚露出,
小路旁,吹着萧声的摊贩正在卖着甜食。
多病的人更觉生命如累赘,
在九原之地,又何必怨恨死无名?
然而,心中仍有一件事挂念,
在万里之外,我向唐朝的安阙寄去我的思声。

注释:

  1. 老厌:年长者厌倦。
  2. 纷纷:形容人多而杂乱。
  3. :懒惰、不愿意。
  4. 陇头:田野的高处。
  5. :指草芽刚刚露出。
  6. 初芸草:春天初生的草。
  7. 陌上:小路边。
  8. 吹萧:吹奏萧,古代的一种乐器。
  9. 卖饧:出售甜食。
  10. 多病:指多次生病,身体虚弱。
  11. 九原:古代的坟墓,象征死亡。
  12. 无名:没有名声,死后无人知晓。
  13. 万里唐安阙:指唐朝首都长安,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生于北宋末年,经历了金朝入侵与南宋建立的历史变迁。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爱国情怀,也有细腻柔和的抒情,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历史、生活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春感》是陆游在晚年所作,因身处南宋时期,国家多次遭遇外敌侵扰。诗中流露出对世事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在生死面前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春感》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反映了陆游晚年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作者以“老厌纷纷嬾入城”表达了对繁华喧嚣的厌倦,表明他更向往自然与宁静。接着,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场景,小市与长亭的热闹让人感受到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然而在这样的氛围中,作者却透出一丝淡淡的伤感。

“多病更知生是赘”的句子,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生命的负担与病痛交织在一起,让他对生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接下来的“九原那恨死无名”,更是展示了对生死的淡然态度,生死无名并不值得怨恨,反而是对生命的一种释然。

最后两句“但余一事犹关念,万里唐安阙寄声”则展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尽管身处异乡,内心仍然挂念着故土的安宁。这一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既有对个人生命的反思,又有对国家的关切,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厌纷纷嬾入城:老年人对纷繁的城市生活感到厌倦,选择离开。
  2. 长亭小市近清明:在清明节前,长亭小市的热闹景象。
  3. 陇头下漏初芸草:田野上春草的刚刚露出,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4. 陌上吹萧正卖饧:小路上,摊贩在卖甜食,营造出一种生活气息。
  5. 多病更知生是赘:因多病而感受到生命的累赘。
  6. 九原那恨死无名:对死后无名的态度,表现出对生命的淡然。
  7. 但余一事犹关念:心中仍有一件事值得挂念。
  8. 万里唐安阙寄声:向远方的故土寄去思念之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命比作累赘,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对仗:如“长亭小市”和“陇头下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春草、萧声等意象交织,营造出春天的氛围与思乡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生命、死亡与故乡的思考。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的感慨与对故土的深情,表现出一种既忧伤又充满希望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草: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2. 萧声:代表着古老的文化与传统,带有忧伤的情感。
  3. 卖饧: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出人间烟火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感》的作者是?

    • A) 杜甫
    • B) 陆游
    •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长亭小市”是在什么节日的前夕?

    • A) 中秋
    • B) 清明
    • C) 端午
  3. “多病更知生是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生命的热爱
    • B) 对生命的厌倦
    • C) 对生命的无奈

答案:

  1. B) 陆游
  2. B) 清明
  3. C) 对生命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陆游《春感》杜甫《春望》
    • 相似之处在于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 不同的是,陆游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与思乡,而杜甫则更倾向于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