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闻王侍郎复命)
作者: 洪皓 〔宋代〕
南北渝盟久未和。
斯民涂炭死亡多。
不知何日戢干戈。
赖有兴王如世祖,
况闻谋帅得廉颇。
蔺卿全璧我蹉跎。
白话文翻译:
南北之间的盟约已经很久没有和解了,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死亡人数众多。
不知道何时才能停止战争。
幸好有兴王这样的明君,
更何况听说谋略高超的帅才得到了廉颇。
但我却因时局的变迁而感到失落。
注释:
- 南北渝盟:指南北朝时期的盟约,象征着政治分裂和战争。
- 涂炭:形容百姓生活困苦,像在泥土和火焰中的苦难。
- 戢干戈:停止战争,收起武器。
- 兴王:指兴起的王朝或统治者,此处指代理想中的明君。
- 世祖:指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如元世祖忽必烈。
- 谋帅:指有谋略的将领。
- 廉颇: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以勇猛和智勇双全著称。
- 蔺卿全璧: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象征着珍贵的东西因时局而未能如愿以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皓(约1090年-约1150年),字德润,号澄江,南宋诗人、政治家,擅长诗文,其作品多表现出对时政的关心和对民生的忧虑。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南北对峙的局势和百姓的苦难,诗中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贤明统治者的期望。
诗歌鉴赏:
《浣溪沙(闻王侍郎复命)》是洪皓在南宋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词。整首词通过对南北分裂和百姓苦难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与民众安居的渴望。开篇便点明了南北之间盟约的久未和解,接着以“斯民涂炭死亡多”来直接描绘百姓的苦难,突显战乱带来的灾难。接下来,诗人对未来的无奈和期待交织在一起,使得情感更为复杂。
在词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兴王和廉颇,突显出对明君和名将的渴望,表现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希望和期待。然而“我蹉跎”一词则流露出诗人对当前政局的失落感,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词情感丰富,结构紧凑,充分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北渝盟久未和:南北之间的盟约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和解,暗示局势的复杂与严峻。
- 斯民涂炭死亡多:百姓生活苦难,死亡人数增加,直陈民生困苦。
- 不知何日戢干戈:诗人对未来和平的渴望,反映出对战乱的无奈感。
- 赖有兴王如世祖:表达了对理想明君的期待,希望能恢复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 况闻谋帅得廉颇:提到有贤良的将领出任,增加了对未来的期望。
- 蔺卿全璧我蹉跎:以蔺相如的典故自喻,表达对时局的遗憾与失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北渝盟”和“戢干戈”,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将百姓的困苦比作“涂炭”,形象生动,增强了感情的深度。
- 典故:运用历史典故如“蔺卿全璧”,提升了诗的内涵和文化厚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南北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期盼及对贤明统治者的向往,情感真挚且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北:象征分裂与对立。
- 涂炭:象征苦难与灾难。
- 干戈:象征战争与冲突。
- 兴王:象征希望与救赎。
- 廉颇:象征勇猛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南北渝盟”主要是指什么? A. 和平协议
B. 战争对峙
C. 经济合作
D. 文化交流 -
“斯民涂炭死亡多”表达了什么含义? A. 生活富裕
B. 百姓的苦难
C. 战争胜利
D. 文化繁荣 -
“赖有兴王如世祖”中的“兴王”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理想中的明君
C. 一种制度
D. 一个国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洪皓的《浣溪沙(闻王侍郎复命)》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二者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但洪皓更强调对未来的期待,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现状的感慨与悲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