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国子杨巨源祭酒
作者:姚合 〔唐代〕
日日新诗出,城中写不禁。
清高疑对竹,闲雅胜闻琴。
门户饶秋景,儿童解冷吟。
云山今作主,还借外人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提到,新的诗篇日日不断地涌现,城里的人写诗的热情似乎没有止境。诗人认为自己的清高气质如同竹子般高雅,悠闲愉悦的气氛胜过琴声的悦耳。诗人居住的地方秋天的景色十分美丽,连小孩子都能在这冷清的季节吟唱诗歌。最后,诗人感叹云和山如今成了诗歌的主人,自己却要借助外人的力量去寻求灵感。
注释:
- 日日:每天,形容频繁。
- 新诗:新的诗篇,指当时流行的诗歌。
- 禁:限制,这里指没有限制。
- 清高:形容品德高洁,气质高雅。
- 疑对竹:形容人的气质清雅,像竹子一样坚韧而不屈。
- 闲雅:闲适而优雅。
- 门户:这里指家庭或居所。
- 饶:丰富的意思。
- 儿童:小孩。
- 解冷吟:能够在寒冷的天气中吟唱。
- 云山:这里指自然景色。
- 作主:成为主宰,指自然景色的主导作用。
- 外人寻:借助外人的力量去寻找灵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780年,卒于约846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描写田园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著称,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清雅的气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盛唐时期,诗人寄情于自然,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多聚集于城中,文化氛围浓厚,诗歌创作蓬勃发展。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开篇“日日新诗出,城中写不禁”描绘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诗人以此引入诗歌的主题:诗歌的创作是无止境的,反映了盛唐时期繁荣的文化氛围。接下来的“清高疑对竹,闲雅胜闻琴”,则通过竹子和琴声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竹子象征着高洁,不屈,而琴声则代表了艺术的优雅。诗人更偏爱那份闲适的清雅,显示出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门户饶秋景,儿童解冷吟”则展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美好,秋天的景色让人陶醉,连儿童也能够在这个季节中吟唱,表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突显了生活的乐趣。
最后一句“云山今作主,还借外人寻”,则暗示诗人对灵感的渴望与依赖,反映出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充满诗意,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日新诗出,城中写不禁:每天都有新的诗篇诞生,城市里的人们创作诗歌的热情没有限制。
- 清高疑对竹,闲雅胜闻琴:诗人的气质清高,似竹般坚韧;悠闲的气氛比起琴声更显优雅。
- 门户饶秋景,儿童解冷吟:诗人居住的地方充满秋天的美景,连小孩都在寒冷中吟唱诗歌。
- 云山今作主,还借外人寻:云山成为诗歌的主宰,而诗人却需要借助外人的帮助来寻找灵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人的气质比作竹子,表现出清高与坚韧。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灵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竹: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和坚韧的性格。
- 琴:代表优雅的艺术和音乐。
- 秋景:象征着丰收与美好,带有淡淡的忧伤。
- 儿童:象征着纯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 云山:代表自然的伟大与人对自然的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新诗”是指什么? A. 古典诗歌
B. 现代诗歌
C. 每天创作的新作品
D. 长篇小说 -
“清高疑对竹,闲雅胜闻琴”中,竹子象征什么? A. 音乐
B. 高洁与坚韧
C. 秋天的景色
D. 儿童的天真 -
诗中提到的“儿童解冷吟”表达了什么? A. 孩子们在冬天唱歌
B. 孩子们在寒冷中吟唱
C. 孩子们拒绝唱歌
D. 孩子们在春天玩耍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寄国子杨巨源祭酒》:两首诗都表现了个人情感,但《静夜思》更偏向于思乡,而《寄国子杨巨源祭酒》则更多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创作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姚合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