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华车马日滔滔,
始觉三高分外高。
吴越衣冠几春梦,
古今身世一秋毫。
临流久立迷烟艇,
驾月归来认雪涛。
琢句不成风又起,
寒蒲霜鬓两萧骚。
白话文翻译:
东华的车马声日夜汹涌,
这时才感到三高格外高耸。
吴越的衣冠曾几度如春梦,
古今的身世不过是秋天的毫毛。
在水边久立,迷失了烟雾中的小艇,
驾着月光归来,认得那雪白的涛声。
琢磨的句子未能成形,风又起,
寒蒲上霜鬓的我,感到两鬓萧瑟。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华:指的是东华山,象征高远、清雅。
- 三高:可能指三座高山,象征着高远的境界。
- 吴越:古代的两个地区,常用来代表江南的文化。
- 秋毫:指细微的事物,形容身世的渺小。
- 迷烟艇:烟雾中的小船,象征迷失方向。
- 驾月:指乘着月光,形容诗人回归时的轻盈。
- 寒蒲:指秋冬季节的蒲草,象征凋零。
典故解析:
- 吴越衣冠:吴越是春秋时期的两大国,衣冠则象征文化与身份的象征。
- 烟艇与雪涛:象征着迷失与清晰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境遇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灏,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风格多样,常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见长。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三高堂》创作于诗人闲游之际,寓意对生活的思考与自我境界的追求。诗中描绘了吴越之地的历史文化,反映诗人对古今身世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三高堂》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慨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诗的开头,东华的车马声汹涌而来,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似乎是对历史洪流的感叹。而“三高”则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诗人在这种境界中深感渺小,反映出对自身价值的疑惑。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吴越的历史衣冠为引,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反思。古今身世如秋毫般渺小,暗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诗人立于水边,迷失于烟雾中的小艇,象征着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与不确定。
最后两句,琢句未成,风又起,表现了诗人创作过程中的挫折与不甘。寒蒲霜鬓则是一种自我感慨,暗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伤。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自我的反省,深具哲理性与艺术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华车马日滔滔:描绘东华山的壮观景象,车马声如潮水般涌动,暗喻历史的辉煌。
- 始觉三高分外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三高”的认知更为深刻,象征理想的高度。
- 吴越衣冠几春梦:吴越的文化和历史宛如春梦般虚幻,表现对历史的追思。
- 古今身世一秋毫:古今身世如秋毫般渺小,强调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
- 临流久立迷烟艇:诗人立于水边,迷失在烟雾中的小艇,象征人生的迷茫。
- 驾月归来认雪涛:乘着月光归来,认得雪涛,象征对生活的重新认识与觉醒。
- 琢句不成风又起:创作过程中的挫折,风又起意味着新的挑战。
- 寒蒲霜鬓两萧骚:寒蒲与霜鬓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与对岁月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以增强情感的表现。
- 对仗:如“东华车马”与“三高分外高”,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如“驾月归来”,赋予自然以人的行为,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流转与个人存在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自身渺小的感悟,展现出一种哲理性的美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华:象征高远的理想与目标。
- 吴越:古代文化的象征,代表历史的沉重。
- 烟艇:象征迷失与不确定。
- 雪涛:象征清晰与觉醒。
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自我的多重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东华车马日滔滔”中的“滔滔”指的是什么? A. 水流声
B. 车马声
C. 风声
D. 人声 -
“吴越衣冠几春梦”一句中提到的“吴越”象征了什么? A. 个人的理想
B. 古代的历史文化
C. 现代的生活
D. 自然的景观 -
“寒蒲霜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A. 快乐
B. 悲伤与孤独
C. 自信与骄傲
D. 忧虑与恐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与《三高堂》,同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桃花源记》更侧重于理想社会的描绘。
- 李白的《将进酒》强调豪情与人生的短暂,与《三高堂》的沉思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俞灏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