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
时间: 2025-01-26 00:24: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最高楼
作者:刘敏中 〔元代〕
山家好,河水净涟漪。
茅舍绿荫围。
儿童不解针垂钓,
老翁只会瓮浇畦。
我思之,君倦矣,去来兮。
也问甚野芳亭上月。
也问甚太初岩下雪。
乘款段,载鸱夷。
兴来便作寻花去,
醉时不记插花归。
问沙鸥,从此后,可忘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的美好生活,水清澈如涟漪,茅草屋被绿荫环绕。孩子们不懂得用鱼钩垂钓,而老翁只会用坛子浇灌田畦。我思念这些时光,感到你已经疲倦,想要离去。也想问问那山野中的芳亭上有月光吗?也想问问太初岩下是否有雪?乘着小舟,载着鸱夷。兴致来了便出去寻花,醉了之后不记得插花归来。问那沙鸥,从今往后,是否可以忘掉世俗的烦恼。
注释
- 山家:指山中的人家,隐居生活。
- 净涟漪:清澈的水面泛起细微的涟漪。
- 茅舍: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儿童不解针垂钓:孩子们不理解用鱼钩钓鱼的乐趣。
- 老翁只会瓮浇畦:年长的人通常只会用坛子浇水来照顾田地。
- 君倦矣,去来兮:你已经疲倦了,想要离开。
- 芳亭:指山野中的亭子,通常是赏景的地方。
- 太初岩: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山岩,象征着清冷的雪。
- 鸱夷:指一种小舟。
- 寻花去:去找寻花朵。
- 沙鸥:海鸥,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敏中,元代诗人,字仲明,号青松,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以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为题材,表现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创作背景
《最高楼》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在这种背景下,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最高楼》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诗中通过对山水、茅舍、儿童和老翁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开篇通过“山家”和“河水”的描绘,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幽。诗中的儿童和老翁代表了不同的生命阶段,儿童的无知与老翁的老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人生的不同面貌。
接着,诗人以自身的思考为引,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世俗的厌倦。“我思之,君倦矣”,既是对朋友的劝诫,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疲惫。此后,诗人又向自然发问,表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对“野芳亭上月”和“太初岩下雪”的好奇,表明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向往。
最后,诗人通过“兴来便作寻花去,醉时不记插花归”,体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在醉意中忘却归途,正是对世俗繁杂的逃避。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家好,河水净涟漪:描绘山间人家的宜人环境,河水清澈。
- 茅舍绿荫围:茅屋被绿荫环绕,显示出宁静的乡村气息。
- 儿童不解针垂钓:儿童无意识的快乐,反映出一种天真。
- 老翁只会瓮浇畦:年长者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对自然的依赖。
- 我思之,君倦矣,去来兮: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劝说。
- 也问甚野芳亭上月:对自然的好奇与向往。
- 也问甚太初岩下雪:对美景的渴望,象征着纯洁与清冷。
- 乘款段,载鸱夷:借助小舟,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
- 兴来便作寻花去,醉时不记插花归: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随性与洒脱。
- 问沙鸥,从此后,可忘机:寄托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山水生活的描写,隐喻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人性,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兴来便作寻花去,醉时不记插花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理念。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人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对人生命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家:象征隐逸、宁静的生活。
- 河水:代表清澈与纯净。
- 儿童:象征天真、无邪。
- 老翁:象征智慧与经验。
- 芳亭:象征美好的景致与人生的闲适。
- 沙鸥: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人描绘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哪个地方?
- A. 城市
- B. 山间
- C. 海边
- D. 乡村
-
填空题:诗中提到“儿童不解针垂钓”,表现了儿童的_____。
-
判断题: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对/错)
答案
- B. 山间
- 天真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归园田居》: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最高楼》与陶渊明的《饮酒》均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但刘敏中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陶渊明则更着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敏中的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山水田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