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
时间: 2024-09-19 22:02: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
作者:梅尧臣
牡丹开尽桃花红,
班笋迸林迟角丰。
两株远寄川上鸿,
韩郎辍口赠楚翁。
便令剥锦煮荆玉,
甘脆不道箪瓢空。
小谢旧城昭亭下,
侵天筀竹溪西东。
螗蜋生後出牙茁,
罗列满地争强雄。
是时楚翁所食寡,
朝饭暮饭唯其充。
今来得此谓过分,
一贵一贱物苟同。
白话文翻译:
牡丹花开尽了,桃花依旧鲜红,斑竹笋在林间缓缓成长。两株竹笋远远寄给川上的鸿雁,韩郎口中辍言赠予楚翁。即使剥去锦缎,煮着荆玉,味道鲜美,却不知箪瓢中空无一物。小谢在旧城的昭亭下,竹子蔓延,溪水东西流淌。螗蜋在后生出牙茁,满地争相强壮。此时楚翁的食物稀少,早晚的饭仅靠这竹笋充饥。如今得此竹笋,实在是过分,一贵一贱的物品竟然能够如此相同。
注释:
- 牡丹:一种花,常象征富贵与繁华。
- 班笋:指的是斑竹的嫩笋,味道鲜美。
- 远寄川上鸿:鸿雁常用于代表书信的寄托。
- 韩郎:指韩持国,可能是友人。
- 剥锦煮荆玉:比喻精致的食物。
- 箪瓢:古代盛饭的器具,象征贫困。
- 小谢:指小谢的家,可能是小谢的故乡。
- 昭亭:古代亭子名称。
- 螗蜋:指蝗虫,常见于田野。
- 楚翁:可能是楚地的老者,象征乡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圣俞,号青丘,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的晚年时光,可能与其友人韩持国有交情,诗句中的竹笋象征着生活的简单与美好,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斑竹笋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描绘牡丹和桃花,营造出一幅春日的繁华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竹笋的稀有和珍贵。诗中描绘的竹笋不仅是食物的象征,更是友谊的寄托,正如“韩郎辍口赠楚翁”所表现的那样,友情在这简单的食物中得到了升华。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通过对比“剥锦煮荆玉”和“箪瓢空”,探讨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揭示了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友谊获得满足和快乐。小谢在昭亭下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一种淳朴的乡土气息,竹子与溪流的描绘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诗歌以“今来得此谓过分”收尾,表达了作者对竹笋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对人们物质追求的思考,强调了生活的真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牡丹开尽桃花红:描绘春天花开的景象,营造生机勃勃的氛围。
- 班笋迸林迟角丰:描绘竹笋的生长,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两株远寄川上鸿:用鸿雁象征友谊的寄托。
- 韩郎辍口赠楚翁:表现友人之间的情谊与馈赠。
- 便令剥锦煮荆玉:象征丰富的食物,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甘脆不道箪瓢空:强调生活中的简单与满足。
- 小谢旧城昭亭下:描绘乡村的宁静生活。
- 侵天筀竹溪西东:呈现自然景观的和谐美。
- 螗蜋生後出牙茁:对自然生命的观察与描写。
- 罗列满地争强雄:表现自然界的生机与竞争。
- 是时楚翁所食寡:反映生活的窘迫与艰辛。
- 朝饭暮饭唯其充:强调食物的稀缺。
- 今来得此谓过分:表达对所得竹笋的珍视。
- 一贵一贱物苟同:强调物质的不平等和生活的真谛。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偶、比喻等手法,例如“便令剥锦煮荆玉”用比喻表达食物的珍贵,“一贵一贱物苟同”则通过对比强调生活的本质。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竹笋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美丽。
- 桃花:象征春天、新生。
- 班笋:象征珍贵的食物和友谊。
- 鸿雁:象征信使、远方的朋友。
- 竹子:象征坚韧、纯粹的生活。
- 溪流:象征流动的时间和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 A. 牡丹
- B. 桃花
- C. 斑竹笋
- D. 荆玉
-
诗中“韩郎辍口赠楚翁”表达了什么?
- A. 友谊
- B. 贫困
- C. 竞争
- D. 失落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物质丰富
- B. 友谊与简单生活
- C. 自然的美
- D. 乡村生活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
- 李白《静夜思》: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乡土的情感。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维在描写自然方面都表现出了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情感,但梅尧臣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常常将自然与自我结合,表现一种超然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