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萧关望临洮》
时间: 2025-01-11 10:01: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萧关望临洮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玉关西路出临洮,
风卷边沙入马毛。
寺寺院中无竹树,
家家壁上有弓刀。
惟怜战士垂金甲,
不尚游人著白袍。
日暮独吟秋色里,
平原一望戍楼高。
白话文翻译:
诗人从萧关远望临洮,看到西路上的玉关,狂风卷起边地的沙尘,飞舞在马毛上。寺庙中没有竹子与树木,家家户户的墙壁上挂满了弓刀。诗人怜惜那些身披金甲的战士,不像游人那样穿着白袍。黄昏时分,他独自吟唱,在秋色之中,平原上眺望着高高的戍楼。
注释:
- 玉关:古代边关,位于今甘肃省境内,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
- 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古时为重要的军事和商贸重镇。
- 风卷边沙:形容边疆的风沙很大,环境艰苦。
- 寺寺院中无竹树:意指边塞环境荒凉,缺乏生机。
- 惟怜战士垂金甲:表达了对战士的同情与敬意。
- 戍楼:边防的哨楼,象征着守卫与责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边塞情怀和士兵的艰辛。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边关,反映了当时战士的生活和边境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士兵的敬意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萧关望临洮”为题,描绘了边疆的荒凉景象与战士的辛苦。诗的开头描写出行的艰辛,风沙弥漫,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寺庙和家居环境的描述,突出了边地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诗中反复提到的“无竹树”和“有弓刀”,表明了战士们身处的环境充满了斗争与生存的压力。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战士的怜惜,认为他们的金甲是值得尊重的,而不屑于游人的轻松与华丽。最后的“日暮独吟”则是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戍楼的高耸不仅是对边防的象征,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结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悟,既有对士兵的同情,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情感真挚且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玉关西路出临洮:描述了通向临洮的主要道路,强调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 风卷边沙入马毛:展现了边塞环境的严酷,风沙对马匹的影响,暗示了战士的艰辛。
- 寺寺院中无竹树:反映出边地的贫瘠与荒凉,缺乏生机。
- 家家壁上有弓刀:显示出家家户户都与战争息息相关,生活在战火之中。
- 惟怜战士垂金甲:表达对战士的尊重与同情,突显出他们的辛劳与牺牲。
- 不尚游人著白袍:强调战士与游人生活的对比,暗示战士的严肃与责任。
- 日暮独吟秋色里: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感受。
- 平原一望戍楼高:结尾处的戍楼象征着守卫的责任与希望,寓意深远。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战士的金甲与游人的白袍形成对比,寓意深刻。
- 象征:戍楼象征着边防的坚定与责任。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战士的敬意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反映了诗人的情感深邃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意象分析:
- 玉关:象征着边境防线,代表着战斗与守护。
- 风沙:代表边疆环境的艰苦与不易。
- 金甲:象征着战士的勇敢与牺牲。
- 白袍:象征着游人的轻松与安逸,与战士形成鲜明对比。
- 戍楼:象征着守卫与责任,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朱庆馀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风卷边沙”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风和日丽
- B. 边疆的艰苦环境
- C. 城市的繁华
-
诗中“惟怜战士垂金甲”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对游人的羡慕
- B. 对战士的同情与敬意
- C. 对自然的赞美
-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凉州词》 - 王之涣
- 《塞下曲》 - 李白
-
诗词对比:
- 《凉州词》与《自萧关望临洮》:两首诗均描绘了边塞的生活,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与士兵的敬意。王之涣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则更显豪情,而朱庆馀的诗则更为沉郁,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