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苏州晓上人院
作者: 朱庆馀〔唐代〕
夏满律当清,无中景自生。
移松不避远,取石亦亲行。
经案离时少,绳床著处平。
若将林下比,应只欠泉声。
白话文翻译
在夏天的时节,律吕之声显得格外清晰,空无一物的环境中,自然生出了一种景致。
移植的松树不惧远道而来,取来的石头也显得亲近。
经书案几离开的时间少,绳床躺卧的地方平坦。
如果说把这里的林下与其他地方相比,恐怕只缺乏泉水的声音。
注释
- 律:指音律,这里指古乐的音律。
- 无中景自生:原本没有景物,自然却形成了一种情景。
- 移松:移植的松树,象征着从远处带来的树木。
- 经案:经书案几,读书或写字的桌子。
- 绳床:用绳子编织的床,古代的一种床具。
- 缺泉声:缺少泉水的流水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以清新脱俗、自然景物见长。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游历苏州时,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隐居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清幽雅致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过苏州晓上人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到“夏满律当清”,不仅描绘了夏季的清晨,也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无中景自生”,则让人感受到在这样一个空灵的环境中,景致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仿佛一幅山水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移松不避远,取石亦亲行”,诗人将自然与人文生活结合在一起,移植的松树和携带的石头,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经案离时少,绳床著处平”,这一句则描绘了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简朴而安宁。这里的“绳床”象征着一种清淡的生活方式,与繁华的尘世形成鲜明对比。
结尾的“若将林下比,应只欠泉声”,则是将这种宁静的环境与其他地方相比较,直观的表达出对于泉水声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渗透出一种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夏满律当清:夏天的气息充盈,音乐声显得清晰。
- 无中景自生:在空无的环境中自然形成了美景。
- 移松不避远:带来的松树不怕远道而来。
- 取石亦亲行:取来的石头显得亲切自然。
- 经案离时少:案几旁的书籍,离开的时间不长。
- 绳床著处平:绳床的地方平坦适合休息。
- 若将林下比,应只欠泉声:如果把这里的环境与其他地方相比,唯独缺少泉水的声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隐居生活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移松不避远,取石亦亲行”展现了诗句的工整与和谐。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使诗句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着自然的宁静。
- 石:象征稳重与永恒,体现自然的质朴。
- 经案:象征读书和学问,表现出对文化的追求。
- 绳床:象征简朴的生活,体现隐逸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夏满律当清”的含义是什么? A. 夏天的气息清新
B. 夏天的音乐声清晰
C. 夏天的天气炎热
D. 夏天的景色美丽 -
诗中提到的“绳床”象征着什么? A. 富丽的生活
B. 休闲的场所
C. 简朴的生活
D. 繁忙的工作 -
诗中“若将林下比,应只欠泉声”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泉水的渴望
B. 对繁忙生活的厌倦
C. 对隐居生活的反思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诗词对比: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山居秋暝》更侧重于秋天的意境,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而朱庆馀的这首诗则在夏日的清晨中展现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气息,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