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

时间: 2025-01-11 01:30:51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

意思解释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原文展示: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

白话文翻译:

柳条已经枯落,意犹未尽在徘徊。
我泛舟于汴河,向残水而去,想去吴地看早开的梅花。
不必沉迷于鹤的鸣叫,若有消息就寄托给鸿雁来。
听说闾亭已经改建,灵光已化为劫后的灰烬。

注释:

  • 柳条:柳树的枝条,象征春天和生机。
  • 枯落尽:指柳树的叶子已经全部掉落。
  • 泛汴:指在汴河上漂流。
  • 残水:指汴河的水已经不多,象征凄凉。
  • 到吴:指前往吴地,即今江苏一带。
  • 鹤唳:鹤的叫声,通常被视为高远的象征。
  • 鸿来:鸿雁,古代常用来传递信件。
  • 闾亭:古代的一种亭子,通常用于休息或聚会。
  • 灵光化劫灰:灵光本指神圣的光辉,此处可能指某种美好的东西化为灰烬,暗含失去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德润,号香江,宋代诗人,生于1060年,卒于1120年。他以山水诗见长,风格清新脱俗,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他曾任官职,见多识广,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是梅尧臣在送别朋友孙隐之时所作,反映了他对朋友前往新职务的祝福与对离别的感慨。此时正值宋代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复杂情感。开头几句用“柳条枯落尽”表现了秋冬的凋零之景,暗喻人生的无常与失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不舍的心情。接着提到“泛汴趋残水”,不仅描绘了诗人行舟的情景,也象征着他对未来的期盼和探索。

“到吴看早梅”则转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暗示着诗人对朋友未来的祝愿与期待。接下来的“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然态度,以及希望通过鸿雁传递情感的愿望。这种情感的寄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最后一句“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变幻的哲思,整体上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柳树枝条已经枯落,诗人虽已离去,但内心仍对往事不舍。
  2.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诗人乘舟行于汴河,向残水而去,渴望在吴地欣赏早开的梅花。
  3.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不必沉迷于鹤的叫声,若有消息可以通过鸿雁传递。
  4.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听说闾亭已改建,往昔的美好已化为灰烬,反映出时光的流逝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柳条、鹤唳、鸿来等意象通过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友谊的感悟。
  • 拟人:柳条和梅花的描写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情基调。
  • 对仗:全诗语言工整,句式对仗,增加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人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凋零。
  • 残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梅花:象征着坚韧和希望,代表了美好的未来。
  • 鸿雁:象征着传递情感与思念的媒介。
  • 灵光:象征着过去美好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柳条枯落尽,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不舍 C. 焦虑

  2. “到吴看早梅”中的“梅”指代了什么?
    A. 梅花的美好 B. 朋友 C. 过去的回忆

  3. “灵光化劫灰”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A. 未来的希望 B. 生命的无常 C. 友谊的长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所作,描绘春夜美景,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与人生哲思。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对比:两首诗都涉及友人的离别,但梅尧臣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王维则透过山水的意境,表现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