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其二 戏效花间体》

时间: 2025-01-26 00:21:19

倦绣。

轻揎罗袖。

背倚秋千。

杜鹃。

年年恼人三月天。

锦笺。

空将心事传。

小玉偷移筝上雁。

弦索断。

惊起睡鸳散。

粉墙西。

杨柳堤。

马嘶。

谁家游子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倦绣。轻揎罗袖。背倚秋千。杜鹃。年年恼人三月天。锦笺。空将心事传。小玉偷移筝上雁。弦索断。惊起睡鸳散。粉墙西。杨柳堤。马嘶。谁家游子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中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倦怠与无奈。诗人倚靠在秋千上,轻轻摇动着绣好的衣袖,似乎在思念什么。三月的杜鹃声年年都让人心烦意乱,锦笺上空写满了心事,却无人传达。小玉偷偷地把筝上的雁移开,琴弦却断了,惊醒了沉睡的鸳鸯。粉墙西侧,杨柳堤边,马儿嘶鸣,似乎在询问着归家的游子。

注释:

  • 倦绣:形容对生活的厌倦,或表明心情的疲惫。
  • 轻揎:轻轻地摇动。
  • 杜鹃:指杜鹃鸟,其叫声常常用来表达忧伤。
  • 锦笺:精美的纸张,用来书写。
  • 小玉:可能是诗中某个女性角色的名字。
  • :一种古琴乐器。
  • 鸳散:鸳鸯成对,惊醒后各自飞散。
  • 马嘶:马发出的叫声,暗示人们的归乡。

典故解析:

  • 杜鹃: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因其叫声令人伤感。
  • 杨柳堤:杨柳常用作离别的意象,表示春天的气息和情感的缠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亨贞是元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元代中期,擅长诗词,尤其以婉约细腻的风格著称。其诗多描写自然与人情,反映了其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变迁。

创作背景:

《河传 其二 戏效花间体》的创作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及个人情感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情景与内心的情感。开头“倦绣”,便道出一种厌倦与无奈,似乎在诉说着生活中的烦闷与不满。接着的“轻揎罗袖”,描绘出一种优雅却又略显消沉的姿态,给人一种轻柔而又无奈的感觉。而“杜鹃年年恼人三月天”,则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映射出内心的苦楚,似乎在呼唤着失去或未能实现的爱情。中间部分提到的“锦笺空将心事传”,展现了诗人对情感无法倾诉的无奈,进一步强调了孤独感。

最后“马嘶。谁家游子归。”的结尾,既是对归乡的期待,又是一种对游子漂泊不定的感慨,暗示着对未来的渴望与不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深刻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倦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疲惫感。
  • 轻揎罗袖:动作轻柔,暗含无奈。
  • 背倚秋千:表现一种闲适的状态,却又流露出孤独。
  • 杜鹃:暗示离别的痛苦。
  • 年年恼人三月天:每年三月的杜鹃叫声让人心烦意乱。
  • 锦笺空将心事传:表明心事无人知晓的孤独。
  • 小玉偷移筝上雁:描绘一个女性角色的细腻情感。
  • 弦索断:象征着情感的破裂。
  • 惊起睡鸳散:鸳鸯的飞散象征着爱情的无常。
  • 粉墙西:背景描写,营造出春日的氛围。
  • 杨柳堤:进一步强化春天的意象。
  • 马嘶:暗示着回归与归家的期盼。
  • 谁家游子归:表达对游子归来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拟人:杜鹃的叫声被赋予了人性,象征着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称的句式,如“粉墙西”和“杨柳堤”。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思念、孤独与春天的美好展开,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生活的无奈,展现了深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鹃:象征离别与思念。
  • 秋千:象征闲适与孤独。
  • 小玉:女性角色,象征柔情。
  • 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杜鹃”,象征什么? A. 快乐 B. 离别 C. 丰收 D. 和平

  2. “小玉偷移筝上雁”中的“小玉”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个女性角色 C. 一种花 D. 一种鸟

  3. 诗的最后一句“谁家游子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期待 C. 失望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邵亨贞的《河传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有对春天与感情的细腻描写,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表现出女性的柔情与细腻,而邵亨贞则更倾向于表现孤独与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感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评析》
  • 《邵亨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