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5-02-04 13:38:40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春望
作者: 〔杜甫〕
类型: 古诗词

诗歌内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成内容:

原文展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文翻译:
国家已经破碎,但山河依旧在,城中春日来临,草木茂盛。
感叹时局,花儿也让我泪流,鸟儿的鸣叫让我心中充满怨恨。
战火已经连绵了三个月,家书的价值如同万金。
白发愈发稀少,头发更短,几乎无法再插上发簪。

注释:

  • 国破:国家破碎,指战乱的局势。
  • 城春:城市的春天,带有春意盎然的景象。
  • 感时:感慨时局的变迁。
  • 烽火:指战争的火焰。
  • 家书:家里的信件,表达思乡之情。
  • 白头:白发,暗示年纪渐长。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烽火”典故源于古代的信号系统,用以传递战争消息,表现了战乱的频繁与紧迫感。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诗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家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其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华与安史之乱的动荡,作品以忧国忧民著称。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在战乱之中,目睹了国家的沦陷与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他深切的忧虑与悲痛。

诗歌鉴赏:
《春望》是杜甫的一首代表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对比手法,展现了破败的国家与春天的生机并存,突显出杜甫心中的失落与无奈。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他不仅感叹花开花落,还因离别而心痛,表现出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时局的不满。最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通过“万金”来强调家书的重要性,突显了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成为了传世之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国破山河在”:国家已经破碎,但自然景色依旧存在,形成强烈的对比。
    2. “城春草木深”:春天到来,草木繁茂,反映了自然的生机。
    3. “感时花溅泪”:花开时节,诗人因感慨而泪流满面。
    4. “恨别鸟惊心”:鸟儿的叫声让诗人感到心痛,暗示对人事的无奈。
    5. “烽火连三月”:战火持续了三个月,表现战争的惨烈。
    6. “家书抵万金”:家中的信件如同万金般珍贵,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7. “白头搔更短”:年纪渐长,白发愈发稀少。
    8. “浑欲不胜簪”:头发太短,无法插上发簪,表现了对岁月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比: “国破”与“山河在”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夸张: “家书抵万金”夸大了家书的重要性,反映了思乡之情。
    • 拟人: “鸟惊心”将鸟的鸣叫赋予人的情感,使得情感更加丰富。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破碎、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和对家人的思念,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国破”:国家的破碎,象征着民族的痛苦与悲剧。
  • “山河”:自然景色的存在,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生命的顽强。
  • “花”:春花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在诗中却引发泪水,表现出强烈的对比。
  • “鸟”:鸟儿的鸣叫令人心痛,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 “家书”:家书象征着亲情与牵挂,反映出人们在战乱中对家庭的向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春望》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王维
  1. “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指的是什么?
    A) 烟火
    B) 战争
    C) 灭火

  2. 诗中“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家人的思念
    C) 对朋友的祝福

答案:

  1. B) 杜甫
  2. B) 战争
  3. B) 对家人的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思乡之情。
    • 《夜泊牛津》杜甫:同样有对家国的思念与忧虑。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离别的感伤,但杜甫更关注国家的命运,白居易则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 《春望》中杜甫的忧国忧民与《静夜思》中李白的孤独思乡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为家国之痛,后者为个人之愁。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