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图立处觉天低,迎我船行十里时。
不是前山明复暗,那知头上白云移。
白话文翻译:
在浮图塔立的地方,觉得天似乎低得很,
我的船行驶了十里,迎着这片景色。
前面的山不是明亮就是昏暗,
而我却不知道头顶的白云在移动。
注释:
- 浮图:指佛塔,常用于寺庙,象征佛教的存在。
- 觉天低:感到天空似乎很低,给人一种压迫感或近距离感。
- 迎我船行:迎着风,船行驶的状态,体现出一种动态。
- 前山明复暗:前方的山在光影变化中显得忽明忽暗。
- 那知:怎么知道。
- 头上白云移:头顶上方的白云在移动,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异,号拈花,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福建,后游历江南一带。他的诗歌多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行次德清 其二》写于张镃游历德清时,表现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以及在变化的光影中感受到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行次德清 其二》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张镃通过细腻的观察,将旅途中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清新而淡雅的诗意。诗的开头“浮图立处觉天低”,以浮图塔作为观察点,给人一种天际低沉、自然亲近的感觉,仿佛在静静倾听天地间的低语。接下来的“迎我船行十里时”,则将读者的视角转向动态的船行,表现出旅途的流动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不是前山明复暗”揭示了自然光影变化的细腻,暗示了时间的无常和景物的变迁,而“那知头上白云移”则将视角再次抬升,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对比的手法让整首诗充满了层次感,既有具体的景物描写,又有哲理性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浮图、山、云等元素交织,形成了一幅动态的自然画卷,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张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图立处觉天低:在浮图塔的地方,感到天似乎低得很,表达了对空间的感知。
- 迎我船行十里时:船在水面上行驶,感受着自然风光的变化,展现了旅途的美好。
- 不是前山明复暗:前面山的明暗交替,象征了光影变化和生活的无常。
- 那知头上白云移:头顶上白云的移动,隐喻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情感的载体,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结构,使诗句更加工整。
- 拟人:将云的移动赋予了生命感,增强了诗的灵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和自然景象的感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图:象征佛教信仰与人类精神的寄托。
- 船:代表旅程与探索,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追寻。
- 山:自然的恒久与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白云:象征自由与流动,反映了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浮图”指的是什么? A. 佛塔
B. 山
C. 河流
D. 树木 -
“迎我船行十里时”中的“迎我”表现了什么? A. 迎接客人
B. 迎着风行驶
C. 迎接朋友
D. 迎接明天 -
诗中提到的“头上白云移”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自然的静止
C. 风的变化
D. 船的行驶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张镃的《行次德清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镃的诗更多地表现了旅途中的动态美,而王维则注重于静谧的山居生活。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张镃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