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安道学士知崇州》
时间: 2025-01-10 23:14: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吴安道学士知崇州
范仲淹
一麾轻去奉兰羞,共惜清贤岂易求。
筮易暗惊鸣鹤远,赋诗深望白驹留。
古来经纬心皆晓,闲处光阴发半秋。
长孺之才同吏隐,相宽频上海边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吴安道学士即将离开的惋惜和对清贤之士的珍惜。诗人以轻松的姿态送别他,暗示他即将远行并承载着兰亭的羞涩与美好。对清明贤良的人才的惜别,难道不是很难得吗?在筮卦的时候,惊动了远处鸣叫的白鹤,而赋诗时又希望白驹能停留片刻。自古以来,诗人们对于经纬之道都很懂得,而在闲适的时光中,白天与秋天渐渐交替。长久以来,才华横溢的长孺与隐士们相互宽慰,常常在海边的楼阁中畅谈。
注释:
字词注释:
- 麾:指挥,挥手的意思。
- 兰羞:指兰亭的羞涩之美,寓意高雅之处。
- 筮易:占卜,用蓍草占卜的方式。
- 白驹:白色的骏马,象征时间的流逝。
- 经纬:指经书与纬书,象征学问与道理。
- 长孺之才:指长孺这个人的才华,长孺为人称道的隐士。
典故解析:
- 兰亭:指兰亭集序,王羲之所作,象征高雅文化。
- 白驹过隙:出自《庄子》,比喻时间快速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彦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远见卓识,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范仲淹的诗风清新高远,常蕴含深厚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范仲淹送别吴安道时,吴安道即将赴任崇州,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及对清贤之士的珍视。在当时,社会对于贤良之才的重视,使得诗人对吴的离去感到惋惜与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吴安道之间深厚的情谊。全诗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贤良之士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轻去奉兰羞”便展现了诗人轻松而不失庄重的送别态度,突显出兰亭的高雅之感,并暗示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筮易暗惊鸣鹤远”,用筮卦占卜的意象,既反映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暗示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惊慌与期待。诗中通过“赋诗深望白驹留”表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白驹的意象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
随后,诗人提到“古来经纬心皆晓”,显示出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种文人的自信与自省。在“长孺之才同吏隐”中,诗人对于人才的珍惜之情愈发浓烈,体现出对志同道合之人的向往与寄托。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深厚的层次,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际间的温情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麾轻去奉兰羞:轻轻挥手送别,带着兰亭的羞涩之美。
- 共惜清贤岂易求:共同珍惜这样的清明贤良之士,实在难得。
- 筮易暗惊鸣鹤远:在占卜时,惊动了远处的鸣鹤。
- 赋诗深望白驹留:赋诗时希望时间能稍作停留。
- 古来经纬心皆晓:自古以来,关于道理的理解人人皆知。
- 闲处光阴发半秋:在闲适的时光中,白昼渐渐转向秋天。
- 长孺之才同吏隐:长孺的才华与隐士们相知相惜。
- 相宽频上海边楼:在海边的楼阁里常常相互宽慰。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白驹”比喻时间的迅速流逝。
- 对仗:如“古来经纬”与“闲处光阴”,形成对比。
- 象征:兰亭与白鹤象征高雅与清逸,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人的珍惜与惜别,同时也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贤良之士的崇敬与期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亭:象征高雅之处,代表清明文化。
- 白鹤:象征自由与高远,常与隐逸相关。
- 白驹:象征时间流逝与生命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兰羞”指的是: A. 兰花的美丽
B. 兰亭的羞涩
C. 兰亭的香气
D. 兰花的清香 -
“白驹”在诗中象征: A. 财富
B. 时间的流逝
C. 友谊
D. 学问 -
诗中的“长孺之才”指的是: A. 一位隐士
B. 诗人的朋友
C. 一位文人
D. 一位官员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与对前途的美好祝愿,其语言豪放而洒脱,与范仲淹的细腻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形成对比。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同样表达了送别之情,其中的意象与情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两首诗都蕴含着对友人的深情,但表达方式与意境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范仲淹诗文集》
- 《古代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