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二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

时间: 2025-05-23 12:55:13

瀑山木落霜寒夜,共读吾家梦得诗。

坐对遗篇忘漏尽,手遮残烛怕风吹。

森严似听元戎令,机警如看国手棋。

千载愚溪相对垒,未应地下友微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月二十二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

瀑山木落霜寒夜,共读吾家梦得诗。
坐对遗篇忘漏尽,手遮残烛怕风吹。
森严似听元戎令,机警如看国手棋。
千载愚溪相对垒,未应地下友微之。

白话文翻译:

在霜寒的夜晚,瀑布山上树木纷纷落下叶子,我们共同阅读我家梦得的诗篇。
坐在一起,面对遗留下来的诗篇,忘却了时光的流逝,手遮住微弱的烛光,生怕被风吹灭。
周围的景象森严,仿佛在听元戎的命令,机警得像是在看国手下棋。
千年之后,愚溪依旧相对而立,似乎不应再有地底下的朋友。

注释:

字词注释:

  • 瀑山:指有瀑布的山,象征自然的高峻和壮丽。
  • 霜寒夜:霜降的寒冷夜晚,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梦得:指刘梦得,刘克庄的好友,其诗作广受推崇。
  • 元戎:指古代的军事指挥官,此处比喻环境的严肃。
  • 国手棋:指围棋高手,强调集中注意力和机智。

典故解析:

  • “元戎令”常指军事上的号令,表达一种严肃的氛围。
  • “千载愚溪”可能指代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暗示友情的永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天池,宋代词人和诗人,以豪放之风著称,擅长诗、词、文。他的诗作常具有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北宋时期,时值安定的年代,诗人通过与友人共读诗集,表达对于文学和友谊的珍视,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思考的深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一个霜寒的夜晚,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诗人在与友人共同阅读诗集的过程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在诗歌的美好之中。前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展示了环境的严肃与诗人内心的机警与专注,仿佛在聆听古代军事指令,或是在观战围棋,体现出诗人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诗的最后一句“未应地下友微之”,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友谊,似乎在强调友情的永恒。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特别是“瀑山”、“霜寒夜”等,都渗透着一种自然的哲学,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友谊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瀑山木落霜寒夜:夜晚寒冷,树木落叶,渲染出一种秋冬交替的时节。
  2. 共读吾家梦得诗:与友人一起阅读梦得的诗,体现友情和文化的交融。
  3. 坐对遗篇忘漏尽:面对遗留下来的诗篇,心无旁骛,忘却时间的流逝。
  4. 手遮残烛怕风吹:小心保护烛光,表现出对文化和知识的珍视。
  5. 森严似听元戎令:周围的环境严肃,仿佛在聆听战场的指挥。
  6. 机警如看国手棋:比喻思维敏捷,专注于当下的事物。
  7. 千载愚溪相对垒:历史悠久的愚溪,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8. 未应地下友微之:暗示友情的永恒,超越时空的束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比作军事指挥,强调氛围的严肃。
  • 对仗:如“森严似听元戎令,机警如看国手棋”,形成呼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文化传承的珍视,以及在静谧夜晚思考人生的深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瀑山:象征自然的伟岸。
  • 霜寒夜:代表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残烛:象征知识的微弱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寒夜”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2. 诗人共读的诗是由谁所作?

    • A. 自己
    • B. 刘梦得
    • C. 杜甫
    • D. 李白
  3. “千载愚溪”暗示了什么?

    • A. 友情的短暂
    • B. 文化的传承
    • C. 对自然的崇敬
    • D. 战争的残酷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思考,但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 王维《山居秋暝》:描写自然的静谧与诗意,二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刘克庄更侧重于文化与友情的融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