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寻刘处士
作者: 皇甫曾 〔唐代〕
几年人不见,林下掩柴关。
留客当清夜,逢君话旧山。
隔城寒杵急,带月早鸿还。
南陌虽相近,其如隐者闲。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没有见面,在林下的柴门紧闭。
留住客人在清冷的夜晚,与你谈论昔日的山水。
隔着城墙,寒冷的时光匆匆流逝,月光下的鸿雁早已归去。
虽然南面的道路很近,但比起隐者的悠闲却是差远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几年: 指时间较长的岁月。
- 掩: 关闭、掩盖。
- 留客: 留下客人。
- 清夜: 清冷的夜晚。
- 逢君: 遇见你。
- 寒杵: 寒冷的时光流逝。
- 带月: 在月光下。
- 早鸿: 早归的鸿雁。
- 南陌: 南边的小路。
典故解析:
- 隐者: 指隐居的人,通常是指远离世俗、追求清净生活的士人。诗中对隐者的提及,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曾,唐代诗人,字公度,号逸远,生于盛唐时期,世称“皇甫子”。他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隐者刘处士的隐居生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渴望归隐山林,寄情于自然。
诗歌鉴赏:
《寻刘处士》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友人刘处士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情冷暖的深思。诗的开头以“几年人不见”引入,直接表达了与友人久别重逢的期待。接着“林下掩柴关”描绘了隐者的隐居状态,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
“留客当清夜,逢君话旧山”一联,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热情款待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里的“清夜”不仅指夜色清冷,也暗示着内心的清净与宁静。“隔城寒杵急,带月早鸿还”则通过对比,反映出世俗生活的忙碌与无奈,诗人对友人隐居生活的羡慕愈加明显。
最后一句“南陌虽相近,其如隐者闲”用以总结,尽管南面的道路距离不远,但与隐者的闲适相比,世俗的繁忙生活是多么的乏味与累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展示了诗人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年人不见:表达与刘处士多年未见的思念之情。
- 林下掩柴关:隐士居住在林下,表明隐逸的生活状态。
- 留客当清夜:邀请友人在清冷的夜晚共聚,显示出热情好客。
- 逢君话旧山:与友人谈论往昔的山水,唤起共同的回忆。
- 隔城寒杵急:时间在流逝,生活忙碌而寒冷,暗含对世俗的感慨。
- 带月早鸿还:月光下,鸿雁早归,寓意时间的无情流逝。
- 南陌虽相近:虽然南面的路程很近,隐喻与世俗的距离。
- 其如隐者闲:隐者的生活是多么的悠闲自得,与繁忙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 “寒杵”象征时间的流逝,给人以冷清之感。
- 对仗: 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 意象: 月光、鸿雁、林下等意象,营造出恬静而清幽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对世俗繁忙生活的思考和反思,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了宁静与闲适的理想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下: 隐居之地,象征自然与宁静。
- 柴关: 表示隐者的生活方式,简单而清净。
- 清夜: 象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 月: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鸿: 象征自由与归属,反映隐者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夜”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夜晚
- B. 清冷的夜晚
- C. 热闹的夜晚
-
诗人对隐者生活的态度是?
- A. 羡慕
- B. 厌恶
- C. 无所谓
-
诗中的“南陌”象征着什么?
- A. 远方的旅途
- B. 近处的繁忙
- C. 隐徒的生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写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平静;而皇甫曾的《寻刘处士》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及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书籍关于唐代诗歌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