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陆处士
作者: 皇甫曾 〔唐代〕
从此无期见,柴门对雪开。
二毛逢世难,万恨掩泉台。
返照空堂夕,孤城吊客回。
汉家偏访道,犹畏鹤书来。
白话文翻译
从今以后再也见不到你,柴门外的雪花飘落。
二毛(即陆处士)遭遇世间的艰难,万千的遗憾笼罩了他的泉台。
夕阳的余晖照亮了空荡荡的堂屋,孤独的城墙上吊客的身影回归。
汉家(即汉朝)偏偏向道家隐士寻访,却仍然害怕鹤书的到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柴门:指用柴木搭建的门,象征隐居生活。
- 二毛:陆处士的别称,表示其身份的卑微或常见。
- 万恨:形容心中无尽的遗憾与哀痛。
- 泉台:指隐士的隐居之处,常与清幽的泉水相伴。
- 返照:夕阳的余光。
- 吊客:指来访或怀念故人的人。
- 汉家:代表汉朝的统治者。
- 鹤书:寓意道家信件,可能暗示隐士的孤独与拒绝世俗的态度。
典故解析
- 鹤书:在古代,鹤常被视为长寿和隐士的象征,鹤书也常用来指代隐士的信件,象征着对道家隐士的尊重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曾,字季文,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情的作品著称。他的诗多描写隐士生活,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惋惜,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创作背景
《哭陆处士》创作于唐代的动乱时期,皇甫曾因时局动荡而感到失落与惋惜,陆处士的逝去更是让他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隐士生活的孤独。
诗歌鉴赏
《哭陆处士》是皇甫曾对陆处士的怀念之作,诗中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隐士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从此无期见”,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失去朋友后的惆怅,令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的孤独感。接着“柴门对雪开”,描绘了冬天的冰冷与孤寂,柴门的景象让人联想到隐士的清幽生活,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
“二毛逢世难”,这里提到陆处士的苦难,表现出对他遭遇的同情和对世间艰难的感慨。“万恨掩泉台”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无尽的遗憾与痛苦。后两句“返照空堂夕,孤城吊客回”,用夕阳的余辉照亮空荡的堂屋,意象交融,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孤城的描写让人感到无奈与孤独,仿佛随时都能感受到友人已逝的惋惜。
最后一句“汉家偏访道,犹畏鹤书来”,则体现了与世隔绝的道家思想与内心深处的无奈,诗人在此感慨道家思想在世俗中的尴尬位置,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从此无期见”:表达了与陆处士再无相见的无奈与惋惜。
- “柴门对雪开”:描绘出隐士的生活环境,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二毛逢世难”:提到陆处士的遭遇,表达对他命运的同情。
- “万恨掩泉台”:无尽的遗憾与痛苦笼罩着隐士的隐居地。
- “返照空堂夕”:夕阳的余晖照亮空荡的屋子,象征孤独。
- “孤城吊客回”:孤城中的吊客回返,表现怀念与孤寂。
- “汉家偏访道”:反映了汉朝对道家隐士的向往与尊重。
- “犹畏鹤书来”:表达了对隐士信件的恐惧和对孤独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柴门”“泉台”等意象,隐喻隐士生活的清幽与寂静。
- 对仗:诗句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雪”“夕照”“孤城”等,构建出孤独与惆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陆处士的怀念,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思考与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门:象征隐居生活的简单与清幽。
- 雪:代表孤独与寒冷,映衬出诗人的心境。
- 夕照: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孤城:体现孤独与思念,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鹤书:道家隐士的象征,代表对世俗生活的拒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二毛”指的是谁?
A. 陆处士
B. 汉家隐士
C. 诗人自己 -
诗中提到的“柴门”象征什么?
A. 阴暗的生活
B. 隐居生活的简单与清幽
C. 富贵繁华 -
诗的主题主要是表达对什么的思考?
A. 人生的繁华
B. 友情与孤独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 《登高》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邃,意境悠远;而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以上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哭陆处士》这首诗的深意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