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 草蔓行多露,虫声报早秋。 明河斜未转,大火巳西流。 欲作传杯饮,谁能秉烛游。 清晨拂鞍马,适野拟消忧。
白话文翻译:
草丛中行走,露水很多,虫鸣声预示着早秋的到来。 明亮的银河斜挂,尚未转向,大火星已经向西流动。 想要举杯畅饮,但谁能拿着蜡烛夜游呢? 清晨整理马鞍准备出行,到野外去打算消除忧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草蔓:草丛。
- 行多露:行走时露水很多。
- 虫声:虫鸣声。
- 明河:指银河。
- 斜未转:斜挂着,尚未转向。
- 大火:指火星。
- 巳西流:已经向西流动。
- 传杯饮:举杯畅饮。
- 秉烛游:拿着蜡烛夜游。
- 拂鞍马:整理马鞍准备出行。
- 适野:到野外去。
- 拟消忧:打算消除忧愁。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他的书法和绘画成就极高,被誉为“书圣”,其诗文也颇具影响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草蔓行多露,虫声报早秋”一句,通过露水和虫声的描写,生动地传达了秋夜的清新和早秋的气息。“明河斜未转,大火巳西流”则通过银河和火星的移动,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后两句“欲作传杯饮,谁能秉烛游”和“清晨拂鞍马,适野拟消忧”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忧愁的排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蔓行多露,虫声报早秋:通过露水和虫声的描写,传达了秋夜的清新和早秋的气息。
- 明河斜未转,大火巳西流:银河和火星的移动,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 欲作传杯饮,谁能秉烛游: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现实中却难以实现。
- 清晨拂鞍马,适野拟消忧:表达了诗人对忧愁的排遣,通过出行到野外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修辞手法:
- 拟人:“虫声报早秋”中的“报”字,赋予虫声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
- 对仗:“明河斜未转,大火巳西流”中的“斜未转”和“巳西流”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感慨,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忧愁的排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蔓:草丛,象征自然和生命。
- 露:露水,象征清新和纯净。
- 虫声:虫鸣声,象征季节的变迁。
- 明河:银河,象征时间的流逝。
- 大火:火星,象征季节的更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草蔓行多露”中的“露”象征什么? A. 清新和纯净 B. 忧愁和悲伤 C. 季节的变迁 D. 时间的流逝
-
诗中“明河斜未转”中的“明河”指的是什么? A. 银河 B. 火星 C. 太阳 D. 月亮
-
诗中“欲作传杯饮”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B. 对忧愁的排遣 C. 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D. 对自然美的欣赏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同样以秋夜为背景,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
诗词对比:
- 赵孟頫《秋夜》与杜牧《秋夕》:两首诗都以秋夜为背景,但赵孟頫的诗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杜牧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赵孟頫诗集》:收录了赵孟頫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元代诗歌研究》:对元代诗歌进行全面研究的书籍,有助于深入理解赵孟頫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