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吊从甥
作者: 刘商 〔唐代〕
日晚河边访茕独,
衰柳寒芜绕茅屋。
儿童惊走报人来,
孀妇开门一声哭。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我在河边探访孤独的你,
衰败的柳树和寒冷的杂草围绕着茅草屋。
孩子们惊慌地跑开,去告诉人们来访的消息,
寡妇开门,悲声哭泣。
注释
- 茕独:形容孤独、单独的状态。
- 衰柳寒芜:衰败的柳树和寒冷的杂草,表现出一种萧条的景象。
- 孀妇:指失去丈夫的女人,常用作指代寡妇。
- 开门一声哭:形容寡妇悲痛欲绝,开门时发出哭声。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孀妇”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表现失去亲人的哀痛,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一形象,渲染出悲伤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凄凉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商,字元之,号子华,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风多以抒情见长,尤其善于表现离别与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特定的时刻,可能是为了悼念离世的亲人或朋友,表达对死亡的无奈与哀伤。在唐代,社会动荡和战乱使得人们常处于生离死别的境地,诗人借此表达对逝去生命的追思和哀悼。
诗歌鉴赏
这首《吊从甥》通过描写傍晚时分的静谧与孤独,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对亲人的怀念。开篇以“日晚河边访茕独”引入,既设定了时间和地点,又传达出一种孤单的情绪。接着“衰柳寒芜绕茅屋”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凄凉,衰败的柳树与杂草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逝去。第三句“儿童惊走报人来”则是突发的变化,孩子们的跑动与惊恐,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消息可能是悲伤的。最后一句“孀妇开门一声哭”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寡妇的哭声是对失去亲人的直接表达,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同情和哀伤。整首诗通过简练而生动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情感,使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晚河边访茕独:
- 在傍晚时分,我来到河边,探访孤独的你,表达了诗人前往探望的目的及孤独感。
-
衰柳寒芜绕茅屋:
- 描述周围环境的萧瑟,衰败的柳树和寒冷的杂草围绕着茅草屋,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
儿童惊走报人来:
- 孩子们因某种突发事件而惊恐地跑开,可能是消息的突然到来,暗示着不幸的来临。
-
孀妇开门一声哭:
- 寡妇开门,悲声哭泣,直接表露了失去的痛苦,情感达到高潮,令人心碎。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中的句式结构对称,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感。
- 意象:柳树、杂草、儿童、寡妇等意象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悲伤场景。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衰败,赋予了环境以情感色彩,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生离死别的悲痛,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哀伤。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此类事件时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分析
- 衰柳:象征着生命的衰败与无常。
- 寒芜:代表了孤寂与凄凉,暗示着情感的冷漠。
- 儿童: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与对悲剧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
- 孀妇:直观地传达了失去的痛楚与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环境是怎样的? A. 热闹繁华
B. 凄凉萧索
C. 宁静祥和
D. 隆重喜庆 -
诗中的“孀妇”指的是? A. 年轻女孩
B. 失去丈夫的女人
C. 有孩子的母亲
D. 祖母 -
诗中儿童的反应是什么? A. 高兴地跳舞
B. 惊慌地跑开
C. 安静地玩耍
D. 整齐地排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吊从甥》都表现了对逝去时光和亲人的怀念,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思,后者则直接展现了悲痛的情感。
- 《春望》中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与《吊从甥》的个人失去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对生命的感慨与哀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刘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