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连环/解连环 题载安僧舍》

时间: 2025-01-11 17:09:16

流水细通何处。

柳溪新雨。

清风十里送篮舆,行不尽、山无数。

一簇楼台窣堵。

老僧常住。

悬知俗客不曾来,门外苍苔如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连环/解连环 题载安僧舍
作者:王之道(宋代)
流水细通何处。柳溪新雨。清风十里送篮舆,行不尽山无数。一簇楼台窣堵。老僧常住。悬知俗客不曾来,门外苍苔如许。

白话文翻译:

这条细流通向何方呢?柳树旁的小溪经过新雨的洗礼,清风送来十里之外的篮子和车子,终究是行不尽那无数的山峦。那一簇楼台静默伫立,老和尚常年居住在此。我知道世俗的客人从未到来,因此门外的苍苔生得如此茂盛。

注释:

  • 流水细通何处:细水流淌,通向何处?
  • 柳溪新雨:柳树边的小溪刚刚经历了雨水的滋润。
  • 篮舆:指的是用竹子编成的车或篮子。
  • 行不尽山无数:形容前方有无数的山峰,行程漫长。
  • 楼台窣堵:一座楼台静静地矗立。
  • 老僧常住:老和尚常年住在这里。
  • 俗客不曾来:世俗的客人从未光临这里。
  • 苍苔如许:门外的青苔生长得如此茂盛,表明长久无人来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诗词著称,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一个雨后清新的场景,诗人可能在安僧舍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孤独,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雨后宁静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开篇以“流水细通何处”引入,便让人感受到一股流动的清新气息,接着描绘了“小溪新雨”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用“清风十里”来表达这种自然之美的广袤,仿佛是自然的祝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随着“行不尽山无数”的叹息,诗人似乎意识到自然的辽阔与人生的短暂,暗示着人生旅途的漫长与艰辛。

而“老僧常住”则引出了一个独特的哲思,老和尚在此地的常住象征着对世俗的超然与忘却。诗人用“悬知俗客不曾来”点明了这一孤独的境地,表明他对繁华世界的拒绝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以“门外苍苔如许”收尾,不仅映衬出无人来访的寂寞,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漠,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流水细通何处:开篇设问,表现对流动生活的思索。
    • 柳溪新雨:描绘自然景象,营造清新环境。
    • 清风十里送篮舆:展现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行不尽山无数:引入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 一簇楼台窣堵:展现孤独的宁静。
    • 老僧常住:引出对世俗的超脱。
    • 悬知俗客不曾来:表明内心的孤独。
    • 门外苍苔如许:结尾暗示时间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风”比作自然的使者。
    • 对仗:运用工整的对仗结构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如“流水细通”。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孤独,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超然,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流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
  • 柳溪:代表自然的柔美,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清风:象征着纯净与自在,代表诗人心境的清明。
  • 苍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流水细通何处”中的“流水”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生命的流动
    • C. 自然的声音
    • D. 繁华的世界
  2. 诗人用什么意象来表现内心的孤独?

    • A. 柳树
    • B. 苍苔
    • C. 楼台
    • D. 山脉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
  • 《静夜思》(李白):在孤独中思考人生与乡愁。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王之道:王维的山水诗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与自然的描绘,而王之道则体现出对孤独宁静生活的向往,二者在意象与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编者:某某)
  • 《古诗词鉴赏》(作者:某某)
  • 《王之道研究》(作者: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