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哭者》
时间: 2025-01-26 02:2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哭者
白居易 〔唐代〕
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苦。
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
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切。
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
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
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发。
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
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
白话文翻译:
昨天南边邻居在哭,哭声真是悲苦。
听说是妻子在为她的丈夫哭,丈夫年方二十五。
今天早上北边又有人在哭,哭声同样凄切。
听说是母亲在为她的儿子哭,儿子年纪十七八。
四周邻里都是如此,世间有多少人早逝。
因此知道在这个浮世里,少有人能够白发苍苍。
我如今已经四十,想到这些让我有些自得。
从今往后在明镜里,看着白发也不觉得难堪。
注释:
- 哭声一何苦:哭声多么悲痛。
- 夫年二十五:丈夫年纪轻轻,才二十五岁。
- 母哭儿:母亲在为年幼的儿子哭泣。
- 夭折:指早逝,未能长命。
- 浮世:指人生或现世,常有短暂和变幻之意。
- 垂白发:指年老,白发苍苍。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反映了唐代社会对早逝和生死的普遍感慨。在古代,生命的脆弱常常引发人们对生死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哭声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主题而闻名,作品涉及政治、社会和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对人生感悟加深之时。诗中通过对邻里哭声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对早夭现象的普遍关注,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闻哭者》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早逝的深沉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邻里的哭声,展现了夫妻、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每一声哭泣都不仅代表着个体的悲伤,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反映。白居易在诗中提到“天下多夭折”,显示了他对生命脆弱的深切理解。
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年龄,从而对比他人早逝的现象,心中产生一种“聊自悦”的情感。这种自我安慰的情绪,既是对自身境遇的接受,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最后,诗人以“头似雪”自嘲,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
整首诗通过对哭声的描写,层层递进,感情逐渐深化,最终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哲理深度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苦:描绘邻居悲痛的哭声,感叹其情深意切。
- 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说明哭声的来源,暗示年轻的生命早逝。
- 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切:指出另一处哭声,强调悲痛的普遍性。
- 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继续描述,体现母爱的深沉。
- 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总结现象,感慨早逝的人数之多。
- 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发:反思人生,少有人能活到老。
- 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自省自己的年龄,感到些许自得。
- 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接受白发,表现了达观的心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南邻和北里哭声的对比,突出社会悲剧的普遍性。
- 排比:连续使用“哭声”强调悲伤情绪的积累。
- 反讽:以自得的心态面对白发,反映出对生命的豁达态度。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生命的脆弱和早逝展开,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哭声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生死的意义,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生态度的豁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哭声:象征悲伤与哀痛,传递出深切的情感。
- 妻子与丈夫、母亲与儿子:象征亲情关系的深厚和生命的脆弱。
- 白发:象征年老和生命的自然过程,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接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哭声来源于哪个邻里?
- A. 东邻
- B. 南邻
- C. 西邻
- D. 北邻
-
诗人对自己年过四十的感受是?
- A. 难过
- B. 自喜
- C. 忧虑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天下多夭折”体现了什么主题?
- A. 财富
- B. 生命的脆弱
- C. 爱情的美好
- D. 社会的繁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和《闻哭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多表现了思乡之情,后者则聚焦于社会悲剧。
- 《春望》(杜甫)同样反映了对生命和社会的感慨,但其背景更为沉重,表现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