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静里含光默默》

时间: 2025-01-10 22:58:05

静里含光默默,玄中调息绵绵。

真空洞彻量无边。

亲见本来身面。

虽是虚灵不昧,也须添汞抽铅。

常加水火鼎炉煎。

便有神光发现。

意思解释

西江月·静里含光默默

作者: 王* 〔元代〕

原文展示

静里含光默默,玄中调息绵绵。
真空洞彻量无边。亲见本来身面。
虽是虚灵不昧,也须添汞抽铅。
常加水火鼎炉煎。便有神光发现。

白话文翻译

在静谧中默默地吸收光明,深邃的道理中调息绵延不绝。
真空清澈无边,亲眼见到本来的真实面貌。
虽然是虚无缥缈的灵性,但也需要加入汞和铅的炼制。
常常在水火的鼎炉中煎熬,便能显现出神秘的光辉。

注释

  • 静里:指安静之中。
  • 玄中:深奥的道理。
  • 真空:指空灵、无形的状态。
  • 亲见:亲自看到。
  • 虚灵:虚无的灵性。
  • 汞、铅:炼丹用的金属,代表提炼过程。
  • 水火鼎炉:指炼丹的器具,象征着炼化与成就。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道教的炼丹术,汞和铅是传统炼丹过程中的重要材料,象征着精神与肉体的结合。诗中提到的“水火鼎炉”也是炼丹术中的重要意象,反映了道教文化中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运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元代诗人,以道教思想为主,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其诗风通常清新、淡雅,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思想活跃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对道教炼丹术的感悟与对自然真理的追求,反映了当时文化思潮的兴盛。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静里含光默默》通过意象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诗中“静里含光默默”开头,便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思想,仿佛在告诉读者,真正的智慧和光明往往来自内心的平静与反思。接着,诗人以“真空洞彻量无边”强调了宇宙的无限和自身的渺小,展现了道教思想中对空灵的追求与理解。

而“虽是虚灵不昧,也须添汞抽铅”则深刻地揭示了修炼的过程,虚无并不等于空无,真正的灵性需要经过实践与磨炼。此处的“汞”和“铅”不仅是炼丹的比喻,更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地提炼自己、反省自己,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最后两句“常加水火鼎炉煎,便有神光发现”则说明了内心的修炼和外界的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才能获得真正的领悟与启迪。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深邃,意象丰富而含蓄,展现了道教哲学中的深刻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静里含光默默:在安静的状态中吸收光明,强调内心的宁静。
  2. 玄中调息绵绵:在深奥的道理中,调节呼吸,表明一种持续的内在修炼。
  3. 真空洞彻量无边:真空状态的无边无际,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
  4. 亲见本来身面:亲自看到自己的真实状态,强调自我觉察的重要性。
  5. 虽是虚灵不昧:即使是虚无的灵性,也不能被轻视。
  6. 也须添汞抽铅:炼制中的必要性,强调修炼过程的重要性。
  7. 常加水火鼎炉煎:通过不断的磨练,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8. 便有神光发现:最终会显现出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炼丹比作内心修炼,富有哲理性。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人性,使思想更加生动。
  • 对仗:如“水火鼎炉”对“汞抽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求内心的智慧与光明,强调通过不断的修炼与反思,达到自我超越与领悟的境地。诗人通过道教的炼丹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智慧与真理。
  • :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深邃的哲理,代表未知的境界。
  • 水火:象征对立的力量,代表修炼中的磨难与考验。
  • 鼎炉:炼丹的工具,象征着内心修炼的过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汞”和“铅”代表什么?

    • A. 水和火
    • B. 精神和物质
    • C. 炼丹材料
    • D. 光明和黑暗
  2. 诗人通过“静里含光默默”想表达什么?

    • A. 内心的喧闹
    • B. 对自然的敬畏
    • C. 内心的宁静和反思
    • D. 对外界的逃避
  3. 诗中的“神光”指的是什么?

    • A. 物质的财富
    • B. 内心的领悟与智慧
    • C. 外在的光辉
    • D. 现实的成就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将进酒》与《西江月》同样强调内心的修炼与对自然的感悟,但前者更为豪放,后者则显得内敛而细腻。在情感表达上,两者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 《道教文化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