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二年八月晦日夜梦于上前赋诗既寤唯省一》

时间: 2025-02-04 15:30:33

节近登高忽叹嗟,经年憔悴别京华。

贰车何处搔蓬鬓,九日山州见菊花。

梦里荣衰安足道,眼前杯酒且须赊。

商於邹鲁虽迢递,大底携家即是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淳化二年八月晦日夜梦于上前赋诗既寤唯省一 王禹偁 〔宋代〕 节近登高忽叹嗟,经年憔悴别京华。 贰车何处搔蓬鬓,九日山州见菊花。 梦里荣衰安足道,眼前杯酒且须赊。 商於邹鲁虽迢递,大底携家即是家。

白话文翻译:

接近重阳节时,我突然感到叹息,多年来憔悴地离开了京城。 我在哪里能找到安慰,抚平这蓬乱的鬓发,在山州的重阳日欣赏菊花。 梦中的荣耀与衰败不值得谈论,眼前的酒杯却需要赊账。 商於和邹鲁虽然遥远,但带着家人四处为家,也就无所谓了。

注释:

  • 节近登高:指接近重阳节,传统上有登高的习俗。
  • 忽叹嗟:突然感到叹息。
  • 经年憔悴:多年来身心憔悴。
  • 别京华:离开京城。
  • 贰车:指自己的境遇或心情。
  • 搔蓬鬓:形容鬓发蓬乱,心情烦乱。
  • 九日:指重阳节。
  • 山州:指偏远的山区。
  • 梦里荣衰:梦中的荣耀与衰败。
  • 安足道:不值得谈论。
  • 眼前杯酒且须赊:眼前的酒需要赊账,形容生活困顿。
  • 商於邹鲁:指商於(今陕西商洛)和邹鲁(今山东邹城和曲阜),两地相距遥远。
  • 大底携家即是家:带着家人四处为家,也就无所谓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直抒胸臆著称,主张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反对浮华无实的文风。此诗创作于淳化二年(991年),当时王禹偁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心情郁闷,诗中流露出对京城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禹偁在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京城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诗中通过重阳节的习俗和菊花的意象,表达了对过去荣耀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荣耀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诗中“节近登高忽叹嗟”一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抒发了诗人的感慨。“经年憔悴别京华”则进一步以自己的境遇来抒发对京城的怀念。后两句通过对菊花的描写,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以豁达的态度,表达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家人相伴,便无所谓远近。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节近登高忽叹嗟”:重阳节临近,诗人突然感到叹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经年憔悴别京华”:多年来身心憔悴,离开了繁华的京城,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3. “贰车何处搔蓬鬓”:诗人在哪里能找到安慰,抚平这蓬乱的鬓发,表达了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4. “九日山州见菊花”:在山州的重阳日欣赏菊花,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梦里荣衰安足道”:梦中的荣耀与衰败不值得谈论,表达了对虚幻事物的超然态度。
  6. “眼前杯酒且须赊”:眼前的酒需要赊账,形容生活困顿,但仍不失乐观。
  7. “商於邹鲁虽迢递”:商於和邹鲁虽然遥远,表达了对地理距离的超越。
  8. “大底携家即是家”:带着家人四处为家,也就无所谓了,表达了对家的深刻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贰车何处搔蓬鬓”中,“搔蓬鬓”比喻心情烦乱。
  • 对仗:“节近登高忽叹嗟”与“经年憔悴别京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梦里荣衰安足道”中,“梦里荣衰”拟人化,赋予梦境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荣耀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诗中流露出对京城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但最终以豁达的态度,表达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家人相伴,便无所谓远近。

意象分析:

  • 重阳节:传统上有登高的习俗,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菊花:重阳节的象征,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蓬鬓:形容鬓发蓬乱,心情烦乱,表达了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节近登高忽叹嗟”中的“登高”是指什么节日? A. 清明节 B. 重阳节 C. 中秋节 D. 端午节

  2. “经年憔悴别京华”中的“京华”指的是什么? A. 京城 B. 乡村 C. 山州 D. 海边

  3. “梦里荣衰安足道”中的“荣衰”指的是什么? A. 梦境中的荣耀与衰败 B. 现实中的荣耀与衰败 C. 历史上的荣耀与衰败 D. 文学作品中的荣耀与衰败

答案:

  1. B. 重阳节
  2. A. 京城
  3. A. 梦境中的荣耀与衰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杜甫《登高》:通过登高望远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淳化二年八月晦日夜梦于上前赋诗既寤唯省一》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以重阳节为背景,但前者更多表达了对过去荣耀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后者则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对宋代诗歌有深入的解读。
  • 《王禹偁诗集》:收录了王禹偁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