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时间: 2025-01-27 03:23: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作者: 沈禧 〔元代〕
虬枝撑月倚高寒。
瘦影拂琅玕。
露华冷沁苍苔润,更深后万籁声乾。
尘虑于时顿息,冲襟此际惟宽。
俨然妆饰整衣冠。
独抱素琴弹。
铿金戛玉何清趣,知音少空自嗟叹。
志在高山流水,惊别鹤离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夜晚,虬曲的树枝在月光下高高挺立,清瘦的影子轻轻拂过琅玕石。露水的清华沁入苍苔,越往深处,四周万籁俱寂。尘世的烦恼此时全然消散,心胸在此刻变得宽广。整装待发,独自抱着素琴弹奏。金声玉振,音韵清晰而有趣,但知音却少,不禁令人叹息。志趣在于高山流水,却惊叹于鹤的离去和鸾的分飞。
注释:
- 虬枝:形容树木的枝干曲折扭动。
- 琅玕:指美玉,常用以形容高洁的事物。
- 苍苔:青苔,指生长在岩石或泥土上的苔藓。
- 万籁声乾:万物沉寂,四周无声。
- 冲襟:心境开阔,胸怀坦荡。
- 铿金戛玉:形容乐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
典故解析:
-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音、知遇之人。
- 鹤离鸾:指的是离别,鹤与鸾都是美好的鸟,象征着高洁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禧,元代诗人,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交往密切,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心态复杂。诗人借助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展现内心的宁静与对知音的渴望。
诗歌鉴赏:
沈禧的《风入松》以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诗开头以“虬枝撑月倚高寒”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夜晚,树枝在月光下曲折而立,给人以孤独与高远之感。接着,瘦影轻拂琅玕,暗示了美与孤独的交织,生活的清澈与忧伤。
“露华冷沁苍苔润”一句,展现了自然的清新与诗人的内心感受,露水的清凉沁入青苔,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随着“万籁声乾”,一切声响都消失了,诗人似乎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境地,内心的尘虑也在此时顿时解除,显示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后半部分的“独抱素琴弹”,表明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与寄托,乐音铿锵却知音难觅,构成了一种孤独感与对知音的渴求。最后一句“志在高山流水”,则点明了诗人的志向与理想,虽然美好的情感往往伴随着别离,鹤与鸾的离去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令人深思。
整首诗以清新宁静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虬枝撑月倚高寒:树枝如龙般曲折,支撑着明月,显得高冷孤傲。
- 瘦影拂琅玕:瘦弱的影子轻轻拂过美玉,暗示着孤独的美感。
- 露华冷沁苍苔润:清露的光华沁入青苔,生动描绘出清晨的静谧。
- 更深后万籁声乾:越往深处,四周愈加寂静,展现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 尘虑于时顿息:此刻,世间的烦恼与忧虑暂时消散。
- 冲襟此际惟宽:在此时此刻,胸怀变得开阔。
- 俨然妆饰整衣冠:整装待发,显得端庄而庄重。
- 独抱素琴弹:独自抱着素琴,进行抒情的演奏。
- 铿金戛玉何清趣:乐声铿锵如金石般清脆悦耳。
- 知音少空自嗟叹:知音难觅,令人感到无奈与叹息。
- 志在高山流水:志向高远,追求深厚的友谊与理解。
- 惊别鹤离鸾:鹤与鸾的离去,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分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虬枝”比喻诗人孤傲的气质。
- 拟人:如“露华冷沁”,赋予露水以感情。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知音的渴求,呈现出一种孤高而清新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虬枝:象征孤独与高洁。
- 琅玕:象征美好与珍贵的事物。
- 苍苔: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延续。
- 琴: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鹤与鸾:象征离别与理想的追求。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和谐的情感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友谊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该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月亮
B. 琴
C. 鹤与鸾
D. 苍苔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志在高山流水”是比喻什么?
-
判断题: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在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对/错)
答案:
- C
- 对理想友谊与知音的追求。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思念与离别之情。
诗词对比:
- 沈禧《风入松》 vs 李白《月下独酌》:两者都展示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然的感悟,但沈禧更加侧重于理想与知音的渴望,而李白则着重于对酒的抒怀与对友人的思念。两者在意象上都使用了月亮,但表现出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