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继重阳韵》
时间: 2025-02-04 15:33: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皇恩 继重阳韵
作者: 马钰 〔元代〕
钟吕遣风仙,专行教化。
故锁庵门即非假。
用机诱我,暗剔灵明惺洒。
脱家风狂做,弃儒雅。
真个内容,难描难画。
六铢衣光彩,体披挂。
手擎丹颗,莹莹光明无价。
盖因传得些,非常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钟吕二仙(钟离权和吕洞宾)传授道理的场景。他们专注于教化众生,因此锁住庵门并不是虚假。不料,他们用巧妙的方式引诱我,暗中剔除心中的灵明与清醒。我脱离了家族的风俗,放弃了儒雅的气度。这样的真实内容,难以用语言来描绘。身穿六铢衣,光彩夺目,身体披挂着。手中捧着丹药,光明耀眼且无价。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得到了传授,才听到了一些非常之理。
注释:
- 钟吕:指道教的钟离权和吕洞宾,二位著名的仙人。
- 教化:教导和引导。
- 锁庵门:庵门被锁,象征闭塞与隐秘。
- 机诱:用巧妙的手段引诱。
- 灵明:指清醒的心智和智慧。
- 六铢衣:六铢是古代一种轻便的布料,象征简约而不失华丽。
- 丹颗:指丹药,象征长生不老或智慧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是元代著名的道士、诗人,他在道教及文学上都有显著成就。马钰的诗歌多表现道教思想,内容常常蕴含哲理,风格清新脱俗,给人以深思。
创作背景:
《感皇恩》创作于元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中的情感反映了道教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极具韵律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道教教义的感悟和追求。开头提到的钟吕二仙,象征着道教的理想境界,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诗中用“锁庵门即非假”来揭示一种超脱世俗的力量,呈现了对世俗观念的反叛与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在描绘自身的转变时,诗人以“脱家风狂做,弃儒雅”来表达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背离和对道教思想的归依。通过“六铢衣光彩”的描写,展现了道教修行者的独特风采与超凡脱俗的气质。
手中的“丹颗”象征着智慧与长生,体现了道教追求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是无价的,超越了物质的存在,反映了内心的光明与宁静。整首诗在对比中彰显出一种隐喻的美感,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道教世界,让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钟吕遣风仙,专行教化。
钟离权和吕洞宾这两位仙人,专注于传授道理和教诲。 -
故锁庵门即非假。
因此锁住庵门并不是虚假之事,暗示他们的教化是严肃的。 -
用机诱我,暗剔灵明惺洒。
他们用巧妙的方式引诱我,悄悄剔除我心中的清醒与灵明。 -
脱家风狂做,弃儒雅。
我放弃了家族的风俗,抛弃了儒雅的外表。 -
真个内容,难描难画。
这样的真实境况,难以用普通话语来描绘与表达。 -
六铢衣光彩,体披挂。
我身穿华丽的六铢衣,光彩夺目,整个人被光辉所笼罩。 -
手擎丹颗,莹莹光明无价。
我手中捧着光辉的丹药,象征着无价的智慧与光明。 -
盖因传得些,非常话。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得到了教导,才听到了这些非常之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教化与锁庵门相联系,暗示教化的神秘和深邃。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例如“用机诱我,暗剔灵明”。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道教思想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从世俗到超脱的转变过程,强调了内心的光明与智慧的重要性,反映了道教文化在元代的影响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吕:象征道教的理想与超脱。
- 庵门:隐喻内心的封闭与觉醒的开启。
- 六铢衣:象征简朴而不失优雅的道教修士形象。
- 丹颗:象征智慧、长生和内心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钟吕指的是哪两位仙人?
A) 张三丰 B) 钟离权和吕洞宾 C) 孟子和孔子 -
“六铢衣”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简约而华丽 C) 传统儒家服饰 -
诗中提到的“丹颗”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长生与智慧 C) 恋爱
答案:
- B) 钟离权和吕洞宾
- B) 简约而华丽
- B) 长生与智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王维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可以将《感皇恩》与王维的《庐山谣》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在道教思想与自然景观描写上的异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道教与中国文学》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