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

时间: 2025-01-11 14:34:08

疏桐馀一干,风雨日萧条。

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

已悲根半死,复恐尾全焦。

幸在龙门下,知音肯寂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桐馀一干,风雨日萧条。
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
已悲根半死,复恐尾全焦。
幸在龙门下,知音肯寂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孤零零的桐树,树上仅剩一根干枝,经历风雨的洗礼,显得格外凄凉。到了年底,树木的材质已然老化,寒冷的天气使得桂树的叶子也逐渐凋落。我为这棵树的根部已半死而感到悲伤,生怕最后的树尾也会变得焦枯。不过,幸好在龙门之下,仍有知音愿意陪伴我,尽管这份陪伴是如此的寂寥。

注释:

字词注释:

  • 疏桐:指稀疏的桐树,象征孤独。
  • 馀一干:只剩下一根干枝,表现孤单的状态。
  • 萧条:形容环境的凄凉,气氛的沉闷。
  • 琴材:指用桐木制作的琴,暗示器乐的衰退。
  • 天寒:天气寒冷,象征生命的凋零。
  • 桂叶凋:桂树的叶子凋落,暗示生机的消失。
  • 龙门:古代传说中,鲤鱼跳龙门象征飞跃,隐喻希望与机遇。
  • 知音:指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强调深厚的情谊。

典故解析:

“龙门”出自古代传说,鲤鱼跃龙门能化为龙,象征着成功与飞跃。在此处,诗人表达了对友情与知音的珍视,尽管环境艰难,但仍有知音相伴,令人倍感安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雍陶,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冷暖,风格清新、深沉。其诗多表现个体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常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孤桐》创作于诗人感受到孤独与无奈的时刻,或许反映了个人生活的困境及对友谊的渴望。唐代诗人多面临名利与人际关系的压力,雍陶通过桐树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孤独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孤桐》以深刻的意象与情感打动人心。诗中以一棵孤零的桐树为主线,描绘了自然界的萧条与生命的脆弱。诗人通过“疏桐馀一干”展现出孤独的状态,进一步通过“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歌的情感由悲伤转向对知音的珍惜,最后一句“幸在龙门下,知音肯寂寥”让人感受到即使在困境中,仍有值得珍惜的友情。这种情感的转变,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

整首诗运用简洁的语言与清晰的意象,让读者不仅感受到孤独的悲伤,同时也体味到知音相伴带来的温暖。诗人用桐树的凋零比喻生命的短暂与孤独,使得整首诗富有哲理性,令人深思。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露,也是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疏桐馀一干:孤单的桐树只剩下一根干枝,暗示孤独与无助。
  2. 风雨日萧条:经历风雨,树木显得萧条,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失落。
  3. 岁晚琴材老:年末时桐木已老,暗示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与衰退。
  4. 天寒桂叶凋:寒冷的天气使桂树的叶子凋落,代表生命的无常。
  5. 已悲根半死:树的根部已经半枯,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惋惜。
  6. 复恐尾全焦:担心最后的部分也会枯焦,进一步加深了对孤独的忧虑。
  7. 幸在龙门下:在龙门之下,暗示仍有希望与机会。
  8. 知音肯寂寥:知音愿意陪伴,尽管是寂寥的陪伴,表达了对友情的感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桐树比作诗人的孤独状态。
  • 拟人:赋予桐树生命感,使其显得更具情感。
  • 对仗:如“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孤桐的形象展现了孤独与无奈,同时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与珍惜。诗人以桐树的衰败为背景,反思生命的脆弱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树:象征孤独与衰退,寄托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桂叶: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暗示人际关系的变化。
  • 龙门:代表希望与机遇,承载着友谊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疏桐馀一干”所表现的状态是: A. 富饶
    B. 孤独
    C. 繁荣
    D. 热闹

  2. “幸在龙门下”中的“龙门”象征着: A. 绝望
    B. 孤独
    C. 希望
    D. 失败

  3. 本诗表达了对哪种情感的珍惜? A. 爱情
    B. 友情
    C. 亲情
    D. 同情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王维《竹里馆》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但更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交融。
  • 《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孤桐》的个人体验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