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南亭观妓》

时间: 2025-01-26 04:21:45

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

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

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

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邯郸南亭观妓》
作者:李白

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
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
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
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


白话文翻译:

在邯郸南亭的美丽夜晚,听着燕赵的歌声,魏国的女儿弹奏着乐器。
她们身着粉色华丽的衣裳,舞动的袖子轻拂着花枝。
我举杯向美人致意,请她唱起邯郸的歌曲。
清晰的筝声缭绕着,乐曲在绿云下飘荡。
平原君如今在哪里?古老的池塘仍在生长。
在座的三千宾客,如今又有谁还记得?
我们这一代人不再作乐,却只为后代感到悲伤。


注释:

  • 燕赵:指燕国和赵国,古代中国的两个地方,今河北一带。
  • 魏姝:指魏国的美女,暗指音乐表演者。
  • 清筝:指清脆的古筝乐器。
  • 平原君: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的名将。
  • 科斗:指斗争、竞争。
  • 古池:古老的池塘,象征着历史的积淀。
  • 三千人:形容座上的宾客众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风豪放,擅长抒情,作品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白游历邯郸期间,表现了他在欢快的氛围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诗歌鉴赏:

《邯郸南亭观妓》是一首描绘欢娱场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邯郸的夜晚,歌舞升平的美丽场面。在诗的开头,李白描绘了燕赵地区的歌舞,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欢快的节奏和气氛。接着,他以“粉色艳日彩”描绘了女子的舞姿,表达了她们的美丽与活泼。

在酒杯举起之际,诗人希望美人能为他歌唱邯郸的词曲,此时的情景充满了欢愉。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李白的情感逐渐转向沉思,他提到平原君的失踪和古池的存在,似乎在反思历史的变迁与对往昔的追忆。诗的最后一句“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则是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无奈。

整首诗在欢愉中透着一丝惆怅,李白以其独特的视角,巧妙地将个人的抒情与历史的沉重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歌鼓燕赵儿:开头即引入环境,表现了欢快的节奏。
  2. 魏姝弄鸣丝:描绘了女子的优雅,突出音乐的美感。
  3. 粉色艳日彩:通过颜色的描写,增强了视觉效果。
  4. 舞袖拂花枝:生动形象地描绘舞者的动作。
  5. 把酒顾美人:表达了诗人对美人的关注,渴望交流。
  6. 请歌邯郸词:希望美人歌唱,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
  7. 清筝何缭绕:音乐的缭绕感,增加了诗的层次。
  8. 度曲绿云垂:将音乐与自然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9. 平原君安在:问及历史人物,暗含对历史的思考。
  10. 科斗生古池:古池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11. 座客三千人:描绘了热闹的场面,映衬出孤独感。
  12. 于今知有谁:对历史的沉思,感叹人事沧桑。
  13. 我辈不作乐:转折,表达对当下的无奈。
  14. 但为后代悲:最终的感慨,关心后代的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舞姿与花枝联系,增添生动的形象。
  • 对仗:如“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舞袖拂花枝”,赋予舞者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欢快的表面描绘,反映了李白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短暂生命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歌鼓:象征欢乐与娱乐。
  2. 魏姝:美的象征,传达对女性美的赞美。
  3. 古池:时间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4. 三千人:喧嚣与孤独的对比,表现出盛况的背后可能的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白被称为哪个称号?

    • A. 诗神
    • B. 诗仙
    • C. 诗圣
  2. “平原君安在”中“平原君”指的是谁?

    • A. 汉代名将
    • B. 战国名将
    • C. 唐代名将
  3. 诗中提到的“古池”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王维
  • 《将进酒》:李白
  • 《红楼梦》中诗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邯郸南亭观妓》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白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