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仙子
作者:石任之
明月窥人长不寐。
玲珑偏照相思地。
著身结习是缠绵,
侵髓未。应憔悴。
虚愿潜来无处避。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可以翻译为:
明月偷偷地看着人,让人无法入睡。
玲珑的月光偏偏照在思念的地方。
身体所感受到的情感是如此缠绵,
深入骨髓却难以言喻。
我应当因这种思念而憔悴。
那无形的愿望悄然来临,却无处躲避。
注释
字词注释:
- 窥:偷偷地看。
- 长不寐:长时间无法入睡。
- 玲珑:形容月光清澈而明亮。
- 缠绵:形容情感深厚而难以割舍。
- 侵髓:深入骨髓,形容情感的强烈。
- 憔悴:形容因思念或忧愁而导致的消瘦。
- 虚愿:虚幻的愿望。
- 潜来:悄悄地来到。
典故解析:
- “明月”常用作思念的象征,古人常在月下抒发思乡或相思之情。
- “相思”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主题,许多古诗中都有表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任之,现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见称。其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常表达对生活、爱情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现代社会中,诗人受到生活中孤独与思念的影响,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抒发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天仙子》通过月亮的隐喻,展现了深刻的思念之情。诗人用“明月窥人长不寐”开篇,设定了一种孤独而无法入睡的情境,明月的窥视仿佛在暗示着内心深处的渴望与痛苦。这种情感随着“玲珑偏照相思地”逐渐升温,月光的清澈与思念的深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接下来的“著身结习是缠绵,侵髓未”,则体现出思念的缠绵与深入,诗人用“侵髓”一词将思念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情感已经渗透到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最后两句“应憔悴。虚愿潜来无处避”则展现了无奈与孤独,思念让人憔悴,而那些虚幻的愿望却无处可去,这种情感的无助与绝望让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哀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致的意象使用,呈现了一种典型的相思之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实而深沉,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月窥人长不寐: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人,使人长时间无法入睡,展现了孤独的情感。
- 玲珑偏照相思地:月光玲珑剔透,偏偏照在思念的地方,强调了思念的细腻与缠绵。
- 著身结习是缠绵:身体的感觉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缠绵悱恻。
- 侵髓未:情感深入骨髓,无法言喻。
- 应憔悴:因此我应该感到憔悴。
- 虚愿潜来无处避:那些虚幻的愿望悄然到来,却没有地方可躲避,显现出一种无奈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窥视者,暗示思念的深沉。
- 拟人:月亮被赋予了“窥人”的动作,增加了情感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了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相思之苦展开,表现了思念的深切与无奈,展现了人内心对爱的渴望与孤独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思念、孤独。
- 相思:表达深厚的情感。
- 玲珑:形容月光的美丽与清晰。
- 缠绵:指情感的深厚与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月窥人长不寐”中的“窥”是什么意思?
- A. 看见
- B. 偷偷地看
- C. 观看
- 答案:B
-
诗中的“玲珑”形容什么?
- A. 人的心情
- B. 月光
- C. 思念
- 答案:B
-
“应憔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忧伤
-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宋之问的《渡汉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天仙子》:两者都通过月亮抒发思乡与思念之情,但李白的诗更多的是思乡的情感,而石任之则更强调缠绵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现代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