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慈溪普济寺古松》

时间: 2025-01-11 20:07:25

三国名臣宅,千楹释子宫。

但求除橘籍,不见老松公。

怀抱凌云上,规模偃盖同。

须防雷雨际,恐复化为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慈溪普济寺古松
三国名臣宅,千楹释子宫。
但求除橘籍,不见老松公。
怀抱凌云上,规模偃盖同。
须防雷雨际,恐复化为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慈溪普济寺的古松,提到它曾是三国时期名臣的宅邸,现如今成为了寺庙的风景。诗人希望能除去橘子树的杂草,真正欣赏到这棵古松的风采。古松挺拔,怀抱着青云,气势雄伟,与周围的景致相得益彰。但诗人也提醒人们要提防雷雨的侵袭,担心这棵古松会化作龙,象征着它的神秘和力量。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居住的地方。
  • 释子:指佛教徒,释迦牟尼的弟子。
  • 橘籍:比喻杂草或不必要的事物。
  • 老松公:古松的尊称,象征着古老而有智慧的存在。
  • 怀抱凌云:形容松树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 规模偃盖:形容松树的庞大和覆盖的规模。
  • 雷雨际:指雷雨来临的时候。

典故解析

  • “三国名臣”提到的可能是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他们的宅邸在历史上有名。
  • “橘籍”一词源于古代文人对于杂草的比喻,表达人们对清静和优雅环境的追求。
  • “化为龙”指古松的神秘力量,传说中树木在遭遇雷电后可能化作龙,象征潜在的变化与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慈溪普济寺,背景与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诗人通过古松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咏慈溪普济寺古松》以古松为主线,结合了历史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对古松的赞美与敬仰。诗中提到“三国名臣宅”,不仅让人联想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辉煌,也为古松增加了几分厚重感。古松在诗中不仅是一棵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象征着智慧与坚韧。诗人在描写古松时,运用了“怀抱凌云上”的意象,展现了松树的高大与气势,仿佛它与天空融为一体,直指云霄。这种描写不仅有助于读者感受到它的雄伟,还传达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须防雷雨际,恐复化为龙”,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思考。古松的伟岸与雷雨的威力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提醒人们要珍惜与保护自然,意识到自然的不可控性与神秘感。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反映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国名臣宅:历史的回忆,引发人们对过去的思考。
  • 千楹释子宫:描绘寺庙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 但求除橘籍:表达诗人对环境的清理与向往,渴望回归自然的本真。
  • 不见老松公:显示对古松的尊重与期待,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
  • 怀抱凌云上:极具视觉冲击力,体现古松的高大与强劲。
  • 规模偃盖同:表现古松的广阔与包容,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须防雷雨际:警示人们要谨慎面对自然的变化。
  • 恐复化为龙:强调古松的神秘性与力量,象征着变化与无限可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松比作“龙”,象征其力量与神秘。
  • 拟人:古松被称为“老松公”,赋予其人性化的尊严。
  • 对仗:如“怀抱凌云上,规模偃盖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古松的赞美与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历史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松:象征着历史与智慧,代表着坚韧与生命力。
  • 雷雨:自然力量的象征,提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 :象征着高远与梦想,体现诗人的胸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国名臣”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名人?
    A. 唐代
    B. 宋代
    C. 三国
    D. 明代

  2. 诗中“怀抱凌云上”表现了古松的什么特征?
    A. 低矮
    B. 高大
    C. 瘦弱
    D. 幼小

  3. “须防雷雨际”中的“雷雨”意指什么?
    A. 美好
    B. 自然力量
    C. 友谊
    D. 争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作品。
  • 李白《庐山谣》:对山水的赞美,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朱翌的《咏慈溪普济寺古松》与王维的《鹿柴》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与深刻思考。朱翌的诗更加强调历史与自然的结合,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意境上互为映衬,共同展示了中国古诗词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朱翌诗集
  • 《古代诗词名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