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2 06:05:03

底事将行浑不语,小箫吹透重帘。

停眉千唤不回颜。

低声但说,此曲太凄然。

惆怅莺啼三夜雨,楼前一挂秋千。

玉梅花落满栏杆。

斯人去后,渐渐识春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二首 其一
卢青山

底事将行浑不语,小箫吹透重帘。
停眉千唤不回颜。低声但说,此曲太凄然。
惆怅莺啼三夜雨,楼前一挂秋千。
玉梅花落满栏杆。斯人去后,渐渐识春寒。


白话文翻译:

这是什么事要离去却完全不说话,小箫声音穿透了厚厚的帘子。
我停下眉头,千次呼唤却不见她的脸。低声只说,这曲调实在太过悲伤。
因而惆怅,黄莺在三夜的雨中啼叫,楼前的秋千静静悬挂。
玉梅花瓣纷纷落在栏杆上。那人离去之后,渐渐感受到春天的寒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底事:为什么,什么事情。
  • 将行:即将离去。
  • 小箫:一种乐器,音色柔美。
  • 重帘:厚重的帘子。
  • 停眉:凝视、停下眉头。
  • 惆怅:忧愁、伤感的情绪。
  • 莺啼:黄莺的啼叫。
  • 玉梅:指一种梅花,象征美好。
  • 春寒:春天的寒冷。

典故解析:

  • 莺啼:黄莺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但在此却带有悲伤的感情色彩。
  • 秋千:象征着童年、快乐的时光,与后来的惆怅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作品多以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情感,展现出深刻的人生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感情失落的时刻,诗人通过描写乐器声、自然景象以及情感的纠缠,表现出离别后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临江仙二首 其一》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开篇以“底事将行浑不语”切入,传达出一种无奈与不解的情绪。小箫声穿透重帘,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伴随着低声的感叹,“此曲太凄然”,将情感推向高潮。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曲调的感受,更是对离别的深切体悟。

接下来,诗人描绘出莺啼与雨夜的场景,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悲伤的积聚。秋千的意象让人联想到童年的快乐与无忧,然而随着“斯人去后,渐渐识春寒”的落幕,诗人感受到的却是春天带来的寒意,象征着失去后的无情与孤寂。整首诗情感细腻,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凄美而又深远的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底事将行浑不语:表达诗人对即将离去之人的不解和无奈。
  2. 小箫吹透重帘:小箫的声音穿透了厚厚的帘子,象征着思念与牵挂。
  3. 停眉千唤不回颜:尽管千次呼唤,离去的人却不再回头,表现出彼此间的距离。
  4. 低声但说,此曲太凄然:表达对曲调的感受,暗示离别的悲伤。
  5. 惆怅莺啼三夜雨:莺啼声与雨夜的结合,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6. 楼前一挂秋千:秋千的孤独象征着过去的快乐时光。
  7. 玉梅花落满栏杆:花瓣的飘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失落。
  8. 斯人去后,渐渐识春寒:失去之后,春天的寒意象征着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小箫声比喻思念与情感的传递。
  • 拟人:乐曲被赋予了情感,表达出凄凉的情绪。
  • 对仗:前后句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思考,透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情感抒发,展现了时间流逝后的孤独与惆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与失去后的痛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箫:代表音乐与情感的传递。
  • 莺啼:象征生命与春天的希望,但在此处却充满了惆怅。
  • 秋千:象征着童年与快乐的消逝,带来思念的痛苦。
  • 玉梅花:象征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暗含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底事将行浑不语”中的“底事”是什么意思?
    A) 什么事情
    B) 事情的底细
    C) 事情的意义
    答案:A

  2. 诗中“小箫”象征什么?
    A) 失去的对象
    B) 音乐与思念
    C) 童年
    答案:B

  3. “斯人去后,渐渐识春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惆怅与孤独
    C) 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1. 《离骚》:与《临江仙》的情感基调相似,皆表达了对失去的深切思考与追忆。
  2. 《静夜思》:同样通过夜景与思念描绘,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同样深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