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0:03:39

衰草黯前汀。

处处飘零。

江南无恨短长亭。

槛外白云云外树,别恨程程。

憔悴也多情。

者样盈盈。

绝无人处淡烟横。

扬子江头风浪恶,更为谁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衰草黯前汀。处处飘零。江南无恨短长亭。槛外白云云外树,别恨程程。憔悴也多情。者样盈盈。绝无人处淡烟横。扬子江头风浪恶,更为谁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的萧条景象,前面是衰败的草丛,处处都是飘零的花瓣,令人感到无尽的惆怅。在这长亭中,愁苦的心情无处寄托。槛外的白云与云外的树木,都是离别的恨意,像是程式化的别情。憔悴的身影也充满了多情,但这样的情感在无人的地方如同淡淡的烟雾飘散。扬子江边的风浪凶猛,又是为了谁而悲伤呢?

注释:

  • 衰草:形容草木枯萎,暗示衰败与凋零。
  • :河岸的沙洲。
  • 无恨短长亭:表达对长亭离别的无尽怨恨。
  • 白云:象征远离与流浪。
  • 别恨程程:指离别的痛苦反复出现。
  • 憔悴:形容人因忧郁而消瘦,表露情感的脆弱。
  • 淡烟横:描绘空旷、孤寂的环境。
  • 扬子江:长江的一部分,象征江南的水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恨水(1895年-1967年),原名张士恭,江苏无锡人。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张恨水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内心的矛盾。

创作背景:

《浪淘沙 其二》创作于20世纪中叶,正值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的交织之时。诗人通过对江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惘。

诗歌鉴赏:

《浪淘沙 其二》是一首充满感伤情绪的词作,诗人通过对江南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开篇的“衰草黯前汀”直接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氛围,草木的凋零与时光的流逝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在无声地叹息着生命的无常。

接下来的“江南无恨短长亭”,不仅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也透出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槛外的白云和云外的树木象征着远方的思念与无法追寻的梦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绝望。

“憔悴也多情”句中,诗人自我剖析,尽管面临着内心的困扰,依然对情感保持着敏感与热忱。结尾“扬子江头风浪恶,更为谁青”,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洪流结合在一起,感慨风浪如同人生的挑战,究竟是为了谁而承受这样的痛苦?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层层递进,情感的表达细腻而深刻,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悲伤的共鸣。张恨水通过这一作品,展现了自身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情感的执着,深深打动人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衰草黯前汀:描绘了前方的草木枯萎,暗示了一种凋零的景象。
  • 处处飘零:花瓣或叶子到处飘落,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和失落的氛围。
  • 江南无恨短长亭:长亭是离别之处,诗人感叹无尽的恨意。
  • 槛外白云云外树:白云与树木象征着遥远的思念。
  • 别恨程程:反复强调离别的痛苦。
  • 憔悴也多情:即使身心憔悴,依然执着于情感。
  • 绝无人处淡烟横:在无人之处,情感如同淡烟一般消散。
  • 扬子江头风浪恶,更为谁青:表达了对风浪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淡烟”,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飘散。
  • 拟人:草木的衰败与飘零仿佛在诉说着离愁。
  • 对仗:如“槛外白云云外树”,增强了诗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透过对江南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情感的执著,形成了一种悲伤而又美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草:象征生命的衰退与无常。
  • 白云:代表思念与远方。
  • 长亭:离别之处,承载着无尽的惆怅。
  • 淡烟:幻灭与消散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江南无恨短长亭”,这里的“长亭”象征什么? A. 快乐的聚会
    B. 离别的痛苦
    C. 自然的美丽
    D. 乡村的宁静

  2. “衰草黯前汀”中,“衰草”所传达的意象是? A. 生机勃勃
    B. 衰败与凋零
    C. 丰富与多彩
    D. 繁荣与兴旺

  3. 诗中“扬子江头风浪恶,更为谁青”表达的情感是? A. 对生活的热爱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生命的无奈与思考
    D.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梦江南》

诗词对比:

  • 张恨水的《浪淘沙 其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但张恨水更偏向于对失落的感慨,而李清照则多一些对美好回忆的追寻。

参考资料:

  • 《张恨水诗词全集》
  • 《中国现代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