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二兄书事三首》

时间: 2025-01-11 02:23:43

年少看书耻未多,壮心今岁沛中歌。

带江黄帜有蹻跖,举国白头无绛何。

为我忠谋能有几,匪人阿比敢言他。

手攀荆葛藤萝近,敢把新凉取次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二兄书事三首 李廌 〔宋代〕

年少看书耻未多,壮心今岁沛中歌。 带江黄帜有蹻跖,举国白头无绛何。 为我忠谋能有几,匪人阿比敢言他。 手攀荆葛藤萝近,敢把新凉取次过。

白话文翻译:

年少时读书总觉得不够多,感到羞耻;如今壮年,心中充满豪情,在沛中放歌。 带着江边的黄色旗帜,有着勇猛的气概;整个国家的老者,却无人能如绛侯般有智谋。 为了我的忠诚谋划,能有几人理解;那些不正直的人,怎敢妄言其他。 我亲手攀爬着荆棘和藤萝,靠近目标;敢于迎接新的挑战,一一克服。

注释:

  • 年少看书耻未多:年少时读书不多,感到羞耻。
  • 壮心今岁沛中歌:壮年时心怀豪情,在沛中放歌。
  • 带江黄帜有蹻跖:带着江边的黄色旗帜,象征勇猛。
  • 举国白头无绛何:整个国家的老者,无人能如绛侯般有智谋。
  • 为我忠谋能有几:为了我的忠诚谋划,能有几人理解。
  • 匪人阿比敢言他:那些不正直的人,怎敢妄言其他。
  • 手攀荆葛藤萝近:亲手攀爬着荆棘和藤萝,靠近目标。
  • 敢把新凉取次过:敢于迎接新的挑战,一一克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约1059-1109),字方叔,号太白山人,宋代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此诗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年少时的读书经历和对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廌在中年时期,回顾自己的读书生涯和对未来的展望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年少时读书不足的羞耻感,以及对壮年时期充满豪情和勇气的自我肯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年少与壮年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首句“年少看书耻未多”表达了诗人年少时对知识的不足感到羞耻,而“壮心今岁沛中歌”则展现了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诗中“带江黄帜有蹻跖”和“举国白头无绛何”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的勇猛和智谋。最后两句“手攀荆葛藤萝近,敢把新凉取次过”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决心,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并一一克服。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少看书耻未多:诗人年少时读书不多,感到羞耻,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
  2. 壮心今岁沛中歌:壮年时心怀豪情,在沛中放歌,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3. 带江黄帜有蹻跖:带着江边的黄色旗帜,象征勇猛,运用了生动的意象。
  4. 举国白头无绛何:整个国家的老者,无人能如绛侯般有智谋,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智谋。
  5. 为我忠谋能有几:为了我的忠诚谋划,能有几人理解,表达了对忠诚的坚持。
  6. 匪人阿比敢言他:那些不正直的人,怎敢妄言其他,表达了对不正直之人的不屑。
  7. 手攀荆葛藤萝近:亲手攀爬着荆棘和藤萝,靠近目标,展现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8. 敢把新凉取次过:敢于迎接新的挑战,一一克服,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年少与壮年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成长和变化。
  • 意象:运用“带江黄帜”、“举国白头”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比喻:“带江黄帜有蹻跖”中的“蹻跖”比喻勇猛,增强了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年少时读书不足的羞耻感,以及对壮年时期充满豪情和勇气的自我肯定。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决心。

意象分析:

  • 带江黄帜:象征勇猛和决心。
  • 举国白头:象征老者,与“无绛何”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智谋。
  • 手攀荆葛藤萝:象征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年少看书耻未多”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自豪 B. 羞耻 C. 无奈 D. 悲伤

  2. “壮心今岁沛中歌”中的“沛中歌”指的是什么? A. 在沛中放歌 B. 在沛中读书 C. 在沛中战斗 D. 在沛中旅行

  3. “带江黄帜有蹻跖”中的“蹻跖”比喻什么? A. 勇猛 B. 智慧 C. 忠诚 D. 悲伤

  4. “举国白头无绛何”中的“无绛何”指的是什么? A. 无人能如绛侯般有智谋 B. 无人能如绛侯般有勇猛 C. 无人能如绛侯般有忠诚 D. 无人能如绛侯般有悲伤

答案:

  1. B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对困难的勇敢面对。
  • 李白《将进酒》: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诗词对比:

  • 李廌的《和二兄书事三首》与杜甫的《望岳》都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对困难的勇敢面对,但李廌的诗更多地展现了个人情感和对知识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廌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