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至元九年秋九月,登秋风亭观雨,赋》
时间: 2025-01-26 00:25: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至元九年秋九月,登秋风亭观雨,赋
雨势苍山共一云。 雨声作气张三军。 秋风亭下叶缤纷。 官事何忧严限促, 天心不负老农勤。 夜窗孤客尽先闻。
白话文翻译
雨势与苍山同在一片云下。 雨声激昂如同三军振奋。 秋风亭下,落叶纷飞。 官府事务何必担忧期限紧迫, 天意不会辜负勤劳的老农。 夜晚窗边的孤独旅人最先听到这一切。
注释
- 苍山:指青山,这里指山。
- 共一云:指雨云覆盖了山和天空。
- 雨声作气张三军:比喻雨声激昂,如同军队振奋士气。
- 秋风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作者登高观雨的地方。
- 叶缤纷:形容落叶纷飞的样子。
- 官事:指官府的事务。
- 严限促:指严格的期限和紧迫的任务。
- 天心:指天意。
- 老农勤:指勤劳的农民。
- 夜窗孤客:指夜晚窗边的孤独旅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元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至元九年(1272年)秋九月,当时王恽登高观雨,感慨时事,抒发个人情感。诗中通过描绘雨势、雨声和秋风亭下的落叶,表达了对自然景象的感慨和对官府事务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勤劳农民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雨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受。首句“雨势苍山共一云”描绘了雨云覆盖山和天空的壮阔景象,给人以宏大的视觉感受。次句“雨声作气张三军”用比喻手法,将雨声比作振奋的军队,形象生动。第三句“秋风亭下叶缤纷”则通过落叶的纷飞,增添了秋日的萧瑟感。
后三句则转向人事,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事务的淡然态度和对勤劳农民的赞美。“官事何忧严限促”一句,显示了作者对官场事务的超然态度,而“天心不负老农勤”则表达了对勤劳农民的肯定和祝福。最后一句“夜窗孤客尽先闻”则以孤独旅人的视角,增添了诗的孤寂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自身的孤独和超脱。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事的感慨,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势苍山共一云:描绘雨云覆盖山和天空的壮阔景象,给人以宏大的视觉感受。
- 雨声作气张三军:用比喻手法,将雨声比作振奋的军队,形象生动。
- 秋风亭下叶缤纷:通过落叶的纷飞,增添了秋日的萧瑟感。
- 官事何忧严限促:显示了作者对官场事务的超然态度。
- 天心不负老农勤:表达了对勤劳农民的肯定和祝福。
- 夜窗孤客尽先闻:以孤独旅人的视角,增添了诗的孤寂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自身的孤独和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雨声作气张三军”,将雨声比作振奋的军队。
- 拟人:如“雨势苍山共一云”,将雨云拟人化,与苍山共同存在。
- 对仗:如“官事何忧严限促,天心不负老农勤”,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事的感慨,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事务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勤劳农民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势:宏大的自然景象。
- 雨声:激昂的声响,比喻为振奋的军队。
- 秋风亭:登高观雨的地方,增添了秋日的萧瑟感。
- 叶缤纷:落叶纷飞,象征秋日的萧瑟。
- 官事:官府的事务,与自然景象形成对比。
- 天心:天意,表达对勤劳农民的祝福。
- 夜窗孤客:孤独旅人,增添了诗的孤寂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雨声作气张三军”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天心不负老农勤”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态度? A. 官府事务 B. 自然景象 C. 勤劳农民 D. 孤独旅人
-
诗中“夜窗孤客尽先闻”中的“孤客”指的是谁? A. 作者自己 B. 其他旅人 C. 老农 D. 官府官员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秋日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超然态度。
- 杜甫《秋兴八首》:通过秋日的景象,抒发对时事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恽《浣溪沙》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日景象,但王恽的诗更注重对人事的感慨,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王恽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元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王恽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