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熟禾论,人归夜击钟。金澄沙底水,龙卧井边峰。香火常存社,渔盐每夺农。年来缣帛贱,砧杵万家舂。
白话文翻译: 年成丰收,人们讨论着庄稼的好收成,夜晚归家时敲响钟声。金色的水在沙底闪耀,龙卧在井边的山峰上。社庙中的香火常年不断,渔业和盐业常常抢夺农民的生计。近年来,织物价格低廉,家家户户都在砧板上舂米。
注释:
- 岁熟:指年成丰收。
- 禾论:讨论庄稼的收成。
- 金澄沙底水:形容水清澈见底,金光闪闪。
- 龙卧井边峰:比喻山峰如龙卧,形象生动。
- 香火常存社:指社庙中的香火常年不断,象征社区的宗教活动和团结。
- 渔盐每夺农:指渔业和盐业常常抢夺农民的生计,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
- 缣帛贱:指织物价格低廉。
- 砧杵万家舂:家家户户都在砧板上舂米,形容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舒亶(1041-1103),字公度,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生活细节,反映社会现实。这首诗是他在四明(今浙江宁波)所作,记录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舒亶在四明地区观察当地民俗和社会状况后所作,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经济问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四明地区的丰收景象和社会生活。首句“岁熟禾论,人归夜击钟”展现了丰收后的喜悦和社区的团结。中间两句“金澄沙底水,龙卧井边峰”运用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后两句“香火常存社,渔盐每夺农”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揭示了农民生计的艰难。最后两句“年来缣帛贱,砧杵万家舂”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艰辛和物价的低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熟禾论,人归夜击钟”:描绘丰收后的喜悦和社区的团结,人们讨论庄稼的好收成,夜晚归家时敲响钟声。
- “金澄沙底水,龙卧井边峰”:运用生动的比喻,形容水清澈见底,金光闪闪,山峰如龙卧,形象生动。
- “香火常存社,渔盐每夺农”: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社庙中的香火常年不断,但渔业和盐业常常抢夺农民的生计。
- “年来缣帛贱,砧杵万家舂”:强调了生活的艰辛和物价的低廉,家家户户都在砧板上舂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澄沙底水”和“龙卧井边峰”,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 对仗:如“香火常存社,渔盐每夺农”,使诗歌结构更加工整。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丰收景象和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经济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农民生计的同情。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金澄沙底水、龙卧井边峰、香火常存社、渔盐每夺农、缣帛贱、砧杵万家舂。
- 解释:金澄沙底水形容水清澈见底,金光闪闪;龙卧井边峰比喻山峰如龙卧,形象生动;香火常存社象征社区的宗教活动和团结;渔盐每夺农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缣帛贱指织物价格低廉;砧杵万家舂形容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澄沙底水”形容的是什么? A. 水清澈见底 B. 水浑浊 C. 水深不见底 答案:A
-
“渔盐每夺农”反映了什么问题? A. 农民生活富裕 B. 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 C. 渔业和盐业的发展 答案:B
-
“年来缣帛贱”中的“缣帛”指的是什么? A. 粮食 B. 织物 C. 金属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与舒亶的诗有相似的自然描写。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舒亶的诗相比,苏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梦境,而舒亶的诗则更侧重于社会现实的描绘。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与舒亶的诗相比,王诗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而舒亶的诗则更侧重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舒亶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舒亶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