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仲子》

时间: 2025-01-24 15:20:29

一日死生隔,平生父子休。

暮龄逢逆境,老泪湿清秋。

浪急珠沉海,天昏壑失舟。

烟霄落鵰鹗,天厩丧骅骝。

万里车轴折,百年江汉流。

吾生今已矣,世事付悠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仲子》 ——姜特立〔宋代〕

一日死生隔,平生父子休。
暮龄逢逆境,老泪湿清秋。
浪急珠沉海,天昏壑失舟。
烟霄落鵰鹗,天厩丧骅骝。
万里车轴折,百年江汉流。
吾生今已矣,世事付悠悠。

白话文翻译:

一旦死与生的界限划分,生前的父子情谊也就结束了。年老时遭遇逆境,老泪湿透了这清秋的时节。波涛汹涌,珍珠沉入大海,天色昏暗,山谷间的小舟失去了方向。云烟飘渺,苍鹰和鹗鸟都已落下,天厩中的骏马也失去了。万里长途的车轴折断,百年的江汉水悠悠流淌。我的生命如今已经结束,世事就这样随风而逝。

注释:

  • 仲子:指作者的朋友或挚友,可能是因病去世。
  • 老泪湿清秋:清秋时节,正是伤感的时候,泪水湿透了衣衫。
  • 珠沉海:比喻珍贵的东西不幸丧失。
  • 失舟:比喻失去方向,无法回头的状态。
  • 骅骝:形容良马,失去的骏马象征着青春与力量的流逝。

典故解析:

  • 江汉:指长江与汉水,象征流逝的时光与人生的无常。
  • 烟霄:形容云雾缭绕的高空,表达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词人,以其深情的诗词而闻名。他的诗多表达对人生、友情的思考,风格清新而含蓄,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哭仲子》是姜特立为悼念一位名叫仲子的朋友而作,反映了他在朋友去世后的悲痛心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哭仲子》以哀悼的情感为主线,诗人通过对生死、家庭、友谊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人世间的无奈与悲凉。开篇“一日死生隔”就将生与死的界限明晰化,瞬间传达出失去的痛苦。随着诗的推进,诗人用“老泪湿清秋”描绘出在暮年的孤独和悲伤,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厚度。接下来的比喻,如“浪急珠沉海”与“天昏壑失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表明珍贵的东西在瞬间可能化为泡影。最终,诗人以“吾生今已矣,世事付悠悠”收尾,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与对世事的淡然,给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日死生隔:生与死的界限在一日之间就能划分,突显了生命的脆弱。
  2. 平生父子休:父子之间的情谊因生死而终止,表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
  3. 暮龄逢逆境:年老时遭遇困境,暗示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4. 老泪湿清秋:在秋天的清晰中流下老泪,传达出深厚的思念之情。
  5. 浪急珠沉海:比喻生命中的珍贵东西一瞬间失去,象征无常。
  6. 天昏壑失舟:天色昏暗,舟失其向,暗示生活的迷茫与困扰。
  7. 烟霄落鵰鹗:苍鹰和鹗鸟落下,寓意失去的自由与希望。
  8. 天厩丧骅骝:失去骏马,象征着青春与力量的逝去。
  9. 万里车轴折:长途跋涉的艰辛与人生的困顿。
  10. 百年江汉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11. 吾生今已矣:生命已然结束,表现了对生命的无奈感。
  12. 世事付悠悠:将世事抛于脑后,展现了对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淡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浪急珠沉海”,用海浪与珠子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如“烟霄落鵰鹗”,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深切的悼念为主线,通过对时间与生命的反思,表达了对逝去之友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淡然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悲伤与思念,贯穿整首诗。
  2. :象征深邃和无尽,暗示了生命的浩渺与无常。
  3. :象征人生的旅程,失去方向则意味着迷失。
  4. 骅骝:象征青春与活力的逝去。
  5. 江汉:象征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哭仲子》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姜特立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老泪湿清秋”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愤怒
    • D. 疲惫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友情
    • B. 爱情
    • C. 生死与无常
    • D. 自然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 《长恨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哭仲子》都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但前者多了些温柔与宁静,而后者则是沉重与悲伤的情感。
  • 《长恨歌》同样涉及生死与离别,但更侧重于爱情的悲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