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枕》
时间: 2025-01-10 23:16: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年积雪万年冰,掌上初擎力不胜。 南国旧知何处得,北方寒气此中凝。 黄昏转烛萤飞沼,白日褰帘水在簪。 蕲簟蜀琴相对好,裁诗乞与涤烦襟。
白话文翻译:
历经千年的积雪和万年的冰,初次捧在手上感到力量不足。 在南国的老朋友哪里能得到这样的珍宝,北方的寒气在这里凝结。 黄昏时分,烛光摇曳,萤火虫在池塘上飞舞,白日里,拉开帘子,水珠像簪子一样挂在上面。 蕲竹席和蜀琴相对摆放,写诗请求用来洗涤烦闷的心情。
注释:
- 掌上初擎力不胜:形容初次拿起时感到非常沉重,力量不足以支撑。
- 南国旧知何处得:南国指温暖的地方,旧知指老朋友,这里指在温暖的地方难以得到这样的寒冷之物。
- 北方寒气此中凝:北方寒冷的气息在这里凝结成实物。
- 黄昏转烛萤飞沼:黄昏时分,烛光摇曳,萤火虫在池塘上飞舞。
- 白日褰帘水在簪:白日里,拉开帘子,水珠像簪子一样挂在上面。
- 蕲簟蜀琴相对好:蕲竹席和蜀琴相对摆放,形容环境优雅。
- 裁诗乞与涤烦襟:写诗请求用来洗涤烦闷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珏,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创作,表达了对寒冷气候的感受和对南方温暖气候的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身处北方寒冷之地时,对南国温暖气候的怀念以及对寒冷气候的深刻体验。通过对比南北方气候的差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北方寒冷气候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受。诗中“千年积雪万年冰”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北方寒冷的极致,而“掌上初擎力不胜”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寒冷的切身体验。后文通过对比南国的温暖和北方的寒冷,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受。黄昏和白日的景象描写,增添了诗的意境美,而结尾的“裁诗乞与涤烦襟”则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烦闷。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唐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年积雪万年冰”:夸张手法,形容北方寒冷的极致。
- “掌上初擎力不胜”:实际体验,表达初次接触时的沉重感。
- “南国旧知何处得”:对比南国的温暖,表达对南方的怀念。
- “北方寒气此中凝”:具体化北方的寒冷,凝结成实物。
- “黄昏转烛萤飞沼”:黄昏时分的景象,增添诗的意境美。
- “白日褰帘水在簪”:白日里的景象,形象生动。
- “蕲簟蜀琴相对好”:环境优雅,增添诗的雅致。
- “裁诗乞与涤烦襟”:表达希望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烦闷。
修辞手法:
- 夸张:“千年积雪万年冰”
- 对比:南国与北方的气候对比
- 拟人:“北方寒气此中凝”
主题思想: 通过对北方寒冷气候的描绘和对南国温暖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以及希望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烦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积雪、冰:寒冷的象征
- 掌上:实际体验的载体
- 南国:温暖的象征
- 黄昏、白日:时间的流转
- 蕲簟、蜀琴:优雅环境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年积雪万年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南国温暖的怀念? A. 直接叙述 B. 对比 C. 象征 D. 隐喻
- 诗的结尾“裁诗乞与涤烦襟”表达了什么? A. 对寒冷的恐惧 B. 对温暖的向往 C. 希望通过诗歌抒发烦闷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崔珏《水晶枕》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寒冷气候的感受,后者则侧重于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崔珏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