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还寿安路西歇马》

时间: 2025-01-26 04:04:23

槐阴歇鞍马,柳絮惹衣巾。

日晚独归路,春深多思人。

去家才百里,为客只三旬。

已念纱窗下,应生宝瑟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还寿安路西歇马
作者:白居易

槐阴歇鞍马,柳絮惹衣巾。
日晚独归路,春深多思人。
去家才百里,为客只三旬。
已念纱窗下,应生宝瑟尘。


白话文翻译:

在槐树的阴影下,我停下马鞍,
柳絮飘飞,使我的衣裳轻轻沾染。
傍晚时分,我独自走在归家的路上,
春天深处,思念的人多得让人忧愁。
离家不过百里,作为客人却已三旬。
我想,在那丝绸窗下,应该会生出宝瑟的尘埃。


注释:

  • 槐阴:槐树的阴影。
  • 歇马:停下马来。
  • 柳絮:柳树的种子,春天时飞扬。
  • 衣巾:衣服和头巾。
  • 日晚:傍晚时分。
  • 归路:回家的路。
  • 春深:春天已经很深了。
  • 思人:思念的人。
  • 百里:一百里路。
  • 三旬:三十天,表示时间长。
  • 纱窗:用纱布做的窗户。
  • 宝瑟:一种古代乐器,象征美好的事物。
  • :尘土。

典故解析:

  • 柳絮:古代诗文中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因其轻柔飘荡,令人联想到柔情。
  • 宝瑟:古琴的一种,通常与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操相联系,象征着文化与情感的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直白、易懂,常常关注社会民生,作品涵盖了诗、词、赋等多种体裁。

创作背景:

《西还寿安路西歇马》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游历归乡时的情感。诗中表现出归家路上的孤独与思念,蕴含着对家乡的眷恋与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西还寿安路西歇马》是白居易一首情感真挚的诗作,通篇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诗的开头,“槐阴歇鞍马”,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听到了马蹄声在柔和的槐荫下停顿的声音。接着,柳絮的描写则增添了春天的气息,也传达了诗人心中的思念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傍晚的归路让人感到孤独与思念,尤其是“春深多思人”一句,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怀念与孤独感呼之欲出。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描绘,还有对人情的细腻感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世界。最后两句更是将思念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令人感同身受。通过简单的意象,白居易成功地将复杂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使整首诗在平淡中见真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槐阴歇鞍马:在槐树的阴影下,我停下了马。
  2. 柳絮惹衣巾:柳树的种子飞舞,沾染了我的衣服和头巾。
  3. 日晚独归路:傍晚时分,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4. 春深多思人:春天已经很深了,令我思念的人愈发增多。
  5. 去家才百里:离家只有一百里远。
  6. 为客只三旬:作为客人已经在外待了三十天。
  7. 已念纱窗下:我想,在那纱窗下,应该会落满尘土。
  8. 应生宝瑟尘:那尘埃,仿佛是美好乐器的音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宝瑟尘”,寓意深刻。
  • 拟人:柳絮仿佛在惹人,增添了情感的生动性。
  • 对仗: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旅途中对亲人的渴望与孤独感,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槐阴:象征宁静与庇护。
  • 柳絮:寓意离别与思念。
  • 春深:象征生命的蓬勃与情感的深邃。
  • 纱窗:代表家庭与温馨的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的“西还寿安路西歇马”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思念
    • C. 愤怒
  2. 诗中提到“柳絮”,它象征了什么?

    • A. 离别
    • B. 喜庆
    • C. 战争
  3. 诗的最后一句“应生宝瑟尘”中,“宝瑟”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食物
    • C. 一种花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白居易 vs. 杜甫

  • 白居易的诗多以个人情感为主线,简单直白,贴近生活;而杜甫的诗则更注重社会现实与历史背景,情感丰富而深刻。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