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关山月
徐九皋
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
遥心万馀里,直望三边月。
霜静影逾悬,露晞光渐没。
思君不可见,空叹将焉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塞风景:玉石的关塞直抵长城,金色的徽章映照着高耸的宫阙。诗人心中思念的情感远隔万里,他直视着三方的明月。夜霜静静地悬挂着影子,露水渐渐消退,光辉也随之隐没。思念的君子却无法见面,只能空叹,心中无奈。
注释:
- 玉塞:指的是关隘,玉是形容关隘的巍峨和美丽。
- 长城:象征着边防的坚固,表示国家的安定。
- 金徽:指金色的徽章,象征着权威与荣耀。
- 高阙:指高大的宫殿,表示王室的气派。
- 遥心:远望的心情,表现思念的深情。
- 三边月:指的是边塞的明月,象征着思乡之情。
- 霜静:夜晚的寒霜静谧,增添了孤独感。
- 露晞:露水消散,象征时间的流逝。
- 思君不可见: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九皋,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有关其生活和创作的资料不多。其诗歌风格多以边塞诗见长,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的边疆,诗人身处戎马之地,心中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由于战乱和离别,诗歌中流露出浓厚的乡愁与忧国之情。
诗歌鉴赏:
《关山月》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和边塞风光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思念情感,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玉塞”和“长城”的对比,诗人不仅描绘了边塞的雄伟和壮丽,同时也暗含了对国家安定的期望。
“遥心万馀里,直望三边月”一句,诗人以月亮作为情感的寄托,展现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明月的圆缺象征着思念的无常与希望的渺茫,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辽阔的情感氛围。最后的“思君不可见,空叹将焉歇”,则是诗人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怀念和无奈之情。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意境深远,描绘出边塞的冷清与思念的热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徐九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塞抵长城:描绘边塞的关隘,展现出壮阔的国防。
- 金徽映高阙:金色徽章照耀着高阔的宫殿,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 遥心万馀里:表达诗人思念的心情,尽管相隔万里,心中依然牵挂。
- 直望三边月:直接看向三方的明月,月亮成为思念的象征。
- 霜静影逾悬:描绘了寒霜的静谧,增强了孤独感。
- 露晞光渐没:露水渐消,暗示时光流逝,情感的消散。
- 思君不可见:直白地表达思念之情。
- 空叹将焉歇:无奈的叹息,表明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玉塞”、“金徽”与“长城”、“高阙”的对比,形成鲜明的意象。
- 拟人:将霜和露水赋予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 比喻:将明月比作思念的寄托,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思念与孤独,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思乡情感,寄托着对亲人的渴望。
- 长城:象征着国家的防御与安宁。
- 霜:象征孤独与寒冷,渲染出情感的冷寂。
- 露: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情感的消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遥心万馀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思念
C. 愤怒 -
“霜静影逾悬”中的“霜”象征着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快乐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些方面?
A. 友情与快乐
B. 思念与孤独
C. 战争与胜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徐九皋的《关山月》,在意象上都使用了“月”来象征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后者则更深刻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两首诗在情感上有相通之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曲鉴赏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