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儿牵黄犊父担犁,社鼓迎神簇纸旗。
不是丰年那得此,今春大胜去春时。
白话文翻译:
小孩牵着黄牛,父亲在田里忙着犁地,社祭的鼓声响起,人们聚集在一起,举着纸旗迎接神灵。
这丰收的景象不是随便能得来的,今年春天的丰收远胜于去年。
注释:
- 儿:指小孩,这里特指孩子牵牛的情景。
- 黄犊:指小黄牛,象征着勤劳的农耕生活。
- 父担犁:父亲在田里担着犁,形象地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 社鼓:指社神庙中迎接神灵的鼓声,代表节日的庆祝。
- 纸旗:用于迎接神灵的装饰,体现了民间信仰。
- 丰年:指农作物丰收的年份。
- 大胜:指农业生产的胜利,意指今年的收成特别好。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社鼓”与“纸旗”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社祭是农民对土地神的崇拜与感恩,体现了农耕文化的根基。社神信仰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常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写景抒情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上元前夕,正值春天,农民们忙于春耕,迎接农作物生长的好时节。诗人描绘了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诗歌鉴赏:
本诗以生动的田园场景开篇,通过对小孩牵牛和父亲犁地的描绘,展现了农家生活的和谐与勤劳。诗中“社鼓迎神”一句,生动刻画了乡村的节日气氛,强调了农民对土地的崇敬与感恩。尤其是“不是丰年那得此”,反映了丰收背后的艰辛与付出,深刻揭示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全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春天的期望与庆祝,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意。通过“今春大胜去春时”,诗人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现了希望与收获的主题,显得格外动人。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儿牵黄犊父担犁: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画面,表现了父子同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
- 社鼓迎神簇纸旗:描绘了社祭的热闹场面,传递出乡村的节日气氛。
- 不是丰年那得此:表达了丰收不是轻易得来的,暗示着农民的辛苦与努力。
- 今春大胜去春时:强调今年的丰收远胜于去年,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通过“儿牵黄犊”和“父担犁”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性特征,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与期待,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传达出对劳动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犊:象征着勤劳与希望。
- 纸旗:代表着对神灵的敬仰与信仰。
- 社鼓:象征着乡村的节日与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社鼓”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庆祝丰收
- B. 迎接神灵
- C. 吸引游客
-
诗人在诗中强调了哪一年的丰收更好?
- A. 去年
- B. 今年
- C. 明年
-
“儿牵黄犊”中的“儿”指的是?
- A. 老人
- B. 小孩
- C. 妇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的描写春天的诗,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田园乐》:描绘田园生活,表现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抒发豪情壮志,两者在情感与意象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不同的文化视角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万里生平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