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彭神机》

时间: 2025-01-10 22:25:37

挽强二石徒碌碌,学到穿杨精艺熟。

百发百中无虚弦,百中一趺前功辱。

彭君绝识透黄间,不师逢羿师珞琭。

天度三百六十强,一算不容失正鹄。

吾闻天机难语人,往来了了拈众镞。

君姑藏用凝于神,矢口莫轻谈祸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彭神机
文天祥

挽强二石徒碌碌,
学到穿杨精艺熟。
百发百中无虚弦,
百中一趺前功辱。
彭君绝识透黄间,
不师逢羿师珞琭。
天度三百六十强,
一算不容失正鹄。
吾闻天机难语人,
往来了了拈众镞。
君姑藏用凝于神,
矢口莫轻谈祸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彭君(彭神机)的赞美与期望。诗中提到,强弓的弦虽然看似松弛,实际上却能精准命中目标,正如彭君所学的射箭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诗人赞叹彭君的独特才识,表明他不需要依赖于传授技艺的师傅。天赋的才能在于对技巧的掌握,而一旦失去准确的判断,便会导致失败。诗人提到天机难以言传,强调了掌握技巧与智慧的重要性,最后劝诫彭君谨慎对待命运与祸福。

注释

  • 挽强二石:比喻强壮有力的弓箭,二石为古代的度量单位,象征力量。
  • 穿杨:指射箭,特别是射中目标。
  •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技术极高,所有箭都能准确命中目标。
  • 彭君:指彭神机,古代著名的射手。
  • 黄间:指黄昏时分,暗示时机的把握。
  • 羿:指后羿,古代传说中的射手,射下九个太阳而闻名。
  • 正鹄:指正确的目标。
  • 矢口:指箭头,形容言辞尖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廷亮,号宋瑞,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曾任大理寺卿。他以忠贞不屈的精神和丰富的诗才闻名于世。文天祥的诗作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由的渴望。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遭受外敌侵略,文天祥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仍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通过对彭神机的赞美,寄托了诗人对民族精神与个人才能的向往与期许。

诗歌鉴赏

《赠彭神机》是文天祥对彭神机的赞美之作,同时也是对个人才能与智慧的探讨。诗中通过对弓箭技艺的描绘,反映了射手的内在修养和对目标的把握。文天祥用“百发百中”来赞美彭神机的高超技艺,强调了精准与努力的重要性。在古代,射箭不仅是军事技能,也是个人修养与道德修炼的体现。诗中提到“不师逢羿”,显示出对师承与天赋的思考,彭神机以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历史上的伟大射手后羿,体现出他卓越的才智。

此外,诗中提到“天机难语人”,引发读者对命运和能力关系的深思。文天祥的诗作不仅在文字上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在情感与思想上具有深邃的内涵,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依然要保持勇气与智慧。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文天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时代的敏锐感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挽强二石徒碌碌:强弓的拉力被视作不够,但实际上却暗藏力量。
  2. 学到穿杨精艺熟:学习了射箭的技艺已经非常熟练。
  3. 百发百中无虚弦:每一箭都能命中目标,没有失误。
  4. 百中一趺前功辱:若只命中一次,之前的努力便是耻辱。
  5. 彭君绝识透黄间:彭君的才能超群,能够精准把握时机。
  6. 不师逢羿师珞琭:不必学习其他名师的技艺。
  7. 天度三百六十强:天赋与命运的交织。
  8. 一算不容失正鹄:一旦失去方向,就无法命中目标。
  9. 吾闻天机难语人:听闻天机难以言传。
  10. 往来了了拈众镞:对弓箭的掌握需要不断实践。
  11. 君姑藏用凝于神:彭君应将才智内敛而深藏于心。
  12. 矢口莫轻谈祸福:不应轻易谈论命运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射箭比作人生的努力与目标。
  • 对仗:诗句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弓箭象征着个人才能与命运。

主题思想:这首诗传达了对才能与努力的赞美,同时也强调了命运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弓箭:象征力量与技巧,代表个人的奋斗与追求。
  • 黄间:象征时机与机会,强调把握重要时刻的必要性。
  • :代表目标与理想,指向追求的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百发百中”是指什么?

    • A. 所有箭都能命中目标
    • B. 只射中一次
    • C. 射箭的技巧
    • D. 任何人都能做到
  2. “天机难语人”表达了什么?

    • A. 人的命运很简单
    • B. 人的命运与才能关系复杂
    • C.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 D. 诗人对弓箭的看法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头》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文天祥的《赠彭神机》与李白的《夜泊牛头》都探讨了人生的追求和理想,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才能与命运的思考,而后者则体现了对孤独与自然的感悟。两者在主题上有交集,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研究》
  • 《文天祥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