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时间: 2025-01-11 13:04:41

结丝千绪不胜愁。

莫怪安仁鬓早秋。

檀口未歌先愠泪,柳眉将敛半凝羞。

杯倾潋滟送行酒,岸舣飘飘欲去舟。

待得名登天府後,归来茱菊映钗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结丝千绪不胜愁。
莫怪安仁鬓早秋。
檀口未歌先愠泪,
柳眉将敛半凝羞。
杯倾潋滟送行酒,
岸舣飘飘欲去舟。
待得名登天府後,
归来茱菊映钗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愁苦,情感复杂。开头说自己的忧愁像千丝万缕一般,难以承受。接着自责安仁(安仁是诗人的朋友)让自己提早感受到秋天的愁绪。接下来描写了即将分别的场景,未等歌唱便已含泪,柳眉微微皱起,似乎在掩饰羞涩。酒杯倾倒,波光潋滟,送行的酒在岸边,船只轻轻摇曳,似乎随时都要离去。最后,诗人期待名声在天府之地时,能够归来,茱萸花映照着钗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丝千绪:形容思绪万千,忧愁重重。
  • 安仁:指安仁,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知己。
  • 檀口:指嘴唇,形容美人。
  •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 :停泊,靠岸。

典故解析:

  • 天府:指的是成都,古代有"天府之国"之称,象征着理想的仕途与生活。
  • 茱菊:茱萸与菊花,象征着节庆与团圆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婉约,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情感,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间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朋友即将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瑞鹧鸪》是一首充满情感的离别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愁苦。诗的开头“结丝千绪不胜愁”便直入主题,情感的深邃和复杂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接着,诗人又自责地说“莫怪安仁鬓早秋”,这不仅是对朋友的关心,也隐含了对自己情感脆弱的自省。

通过“檀口未歌先愠泪”一语,诗人传达了那种即将分别却又难以开口的复杂情绪,似乎连歌声都无法掩盖内心的悲伤。此时的柳眉,既是美人的象征,也是情感的映射,描绘了美人羞涩而又难以言表的情感。

在离别的酒席上,诗人用“杯倾潋滟送行酒”来营造离别的氛围,酒水的波光荡漾似乎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期许与不舍。最后两句“待得名登天府後,归来茱菊映钗头”,将离别的情绪与未来的希望结合,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团聚的期待。

整首诗在情感的抒发上真挚而细腻,既有对别离的愁苦,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结丝千绪不胜愁:思念如丝万缕,愁苦难以承受。
  2. 莫怪安仁鬓早秋:不怪朋友让自己提前感受到了秋天的忧愁。
  3. 檀口未歌先愠泪:美人尚未开口唱歌,泪水已先流下,表达了深切的情感。
  4. 柳眉将敛半凝羞:柳眉微微皱起,似在掩饰羞涩,暗示了复杂的情感。
  5. 杯倾潋滟送行酒:酒杯倾倒,波光荡漾,送别的酒让人感受到离愁。
  6. 岸舣飘飘欲去舟:船在岸边轻轻摇曳,似乎随时要启程,暗含离别的瞬间。
  7. 待得名登天府後:期待未来能在天府成名。
  8. 归来茱菊映钗头:归来时,茱萸花将映照在发钗上,象征着团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丝千绪”比喻复杂的思绪。
  • 拟人:将酒水的波光描述得如同情感流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离别与思念,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希望,情感真挚而细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绪万千。
  • 檀口:象征美丽的女子,传达情感的细腻。
  • 柳眉:象征柔情与羞涩。
  • 杯、舟:象征离别的愁苦与时间的流逝。

这些意象都富有文化内涵,传递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结丝千绪”意指什么?

    • A. 思念如丝万缕
    • B. 生活繁杂
    • C. 自责心情
  2. “柳眉将敛半凝羞”中,柳眉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羞涩
    • C. 伤心
  3. 诗人期待的理想生活在何处?

    • A. 北方
    • B. 天府
    • C. 南方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离愁与对未来的期盼。
  • 《送别》(王之涣):同样主题的离别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

诗词对比:

  • 对比赵长卿的《瑞鹧鸪》和李白的《送友人》,两者都在表达离别时的情感,但赵长卿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意象描绘,而李白则更为豪放直接。两首诗各有特色,共同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鉴赏辞典》
  2.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3.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以上资料可帮助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