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白话文翻译:
我不知道香积寺,走了数里才到云峰上。
古老的树木间没有小路,深山里钟声传自何处呢?
泉水声在悬崖石头上低吟,阳光照在青松上显得冷清。
薄暮时分,空荡荡的潭水曲折,禅静的心境抑制着心中的烦恼。
注释:
字词注释:
- 香积寺:寺庙的名字,位于深山之中,象征着隐逸和清静。
- 数里:几里,表示距离较远。
- 古木:古老的树木,象征着岁月的悠久和自然的宁静。
- 无人径:没有小路,暗示此地人迹罕至。
- 何处钟:钟声来自何方,表现出对环境的好奇与思索。
-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象征着自然的声音和宁静。
- 咽:形容声音微弱、低沉,给人一种幽静的感受。
- 薄暮:黄昏时分,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思绪的宁静。
- 安禅:安静地修禅,指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 毒龙:比喻内心的烦恼和欲望,制伏内心的杂念。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提到的“安禅”与佛教文化有关,表达了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内心的平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和哲理思考,风格清新淡雅,常融入个人的感悟与情怀。
创作背景:
王维在仕途上多次遭遇波折,晚年选择隐居,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首诗写于他隐居期间,表达了对香积寺的向往和对深山幽静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过香积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王维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诗的开头“我不知道香积寺”,引入一种探索的心态,表现出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接下来的“数里入云峰”描绘了到达香积寺的艰辛旅途,仿佛在暗示追求心灵宁静的道路并不平坦。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古树与无人小径构成了一幅寂静的画面,钟声的来源让人思考,似乎在询问内心的宁静究竟来自何处。紧接着,泉声与日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与内心的安详相得益彰。
最后两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在薄暮中,潭水的曲折象征着人生的复杂,而安禅则是对内心烦恼的克制与超越。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个和谐的统一,表现了王维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安宁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诗人对香积寺的陌生,表现出一种探索的情绪,暗示着寻求内心宁静的旅程。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古木与无人小径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寂寞的环境,钟声的来源则引起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泉水的声音在石头上轻吟,阳光照在青松上显得冷清,增强了天地的静谧和诗人的孤独感。
-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黄昏时分的潭水象征着内心的复杂,而“安禅”则是对内心烦恼的平静和克制。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泉水声比作低沉的吟唱,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 “泉声咽”给泉水赋予了情感,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内在联系。
- 对仗: 首句与尾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香积寺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王维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和佛教的禅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积寺:象征着隐逸与精神寄托。
- 古木:象征着岁月的悠久与自然的永恒。
- 泉声:象征着自然的声音,代表着宁静与安详。
- 薄暮:象征着一天的结束,暗示人生的平静与思考。
- 毒龙:象征着内心的烦恼与欲望,表现出修行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过香积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香积寺”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隐逸与精神寄托
C. 战争
D. 家庭 -
“泉声咽危石”中的“咽”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A. 吼叫
B. 嘶哑
C. 低沉
D. 哭泣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终南别业》 - 王维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王维的《过香积寺》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壮美,但王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禅意,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激情,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王维的作品注重意境的营造,而李白则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