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原甫对月见邀不至》

时间: 2025-01-27 04:13:17

每爱孔北海,樽中常不空。

今无酒与客,唯有月兼风。

远色曾何隔,微凉亦已同。

更期三五夕,静坐接谈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每爱孔北海,樽中常不空。
今无酒与客,唯有月兼风。
远色曾何隔,微凉亦已同。
更期三五夕,静坐接谈丛。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喜爱北海的孔子,杯中总是充盈的美酒。
今天没有酒来招待客人,只有月光与清风相伴。
远处的景色何曾隔断,微微的凉意也已经相融。
更期待在三五的夜晚,静坐在一起畅谈诗文。

注释:

  • 孔北海:指孔子,北海是古代对孔子所处地方的称呼,象征着博学多才。
  • :酒杯,古代文人常用酒杯来表达情感。
  • 三五夕:指每月的十五和十六,特指中秋之夜,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时光。
  • 接谈丛:意指聚在一起进行谈话、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君复,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而著称,特别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梅尧臣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成熟期,诗中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月夜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精神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情怀。

诗歌鉴赏:

《依韵和原甫对月见邀不至》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诗作,体现了梅尧臣的文人情怀与自然哲学。诗的开篇以“每爱孔北海”引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尊崇,暗示着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接着,诗人转入现实,叙述了没有酒与客的失落感,这一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月光和清风的陪伴,使得孤独的氛围中增添了一丝宁静与美好。

在第三句“远色曾何隔,微凉亦已同”中,诗人表达了即使有遥远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依然存在。微凉的气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交融,诗人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句“更期三五夕”则寄托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交织的情感。

全诗通过描绘月夜的清幽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梅尧臣在孤独中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自然美的向往,既有对过往欢聚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美好时刻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爱孔北海: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学问的敬仰之情。
  • 樽中常不空:指酒杯中常有美酒,象征着与友人共饮的欢愉。
  • 今无酒与客:现实中缺乏酒与陪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 唯有月兼风:月光与清风成为唯一的陪伴,暗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
  • 远色曾何隔:即使有距离也不会隔断情感的交流。
  • 微凉亦已同:微凉的气息在远处也能感受到,表达自然的共鸣。
  • 更期三五夕:期待未来的聚会,象征着对友谊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樽中常不空”与“今无酒与客”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孤独感。
  • 意象:月、风、酒等意象交织,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比喻:将月光与清风作为陪伴,代表着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友谊、孤独与自然美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同时也揭示了人在孤独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团圆与思念,常与孤独情感相伴。
  • :代表自然的清新,亦象征无形的情感交流。
  • :象征友谊与欢聚,缺失时则显得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孔北海”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答案:B) 孔子
  2. “三五夕”指的是什么?

    • A) 农历初一
    • B) 农历十五和十六
    • C) 农历二十五
      答案:B) 农历十五和十六
  3. 本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欢乐
    • B) 孤独与期待
    • C) 愤怒
      答案:B) 孤独与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夜的思念之情,但更多地体现了兄弟间的深情。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主题与梅尧臣的诗有相似之处,但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