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无可上人房(一作宿翠微寺)》

时间: 2025-01-23 12:09:01

稀逢息心侣,细话远山期。

河汉秋深夜,杉梧露滴时。

风传林磬响,月掩草堂迟。

坐卧禅心在,浮生皆不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无可上人房(一作宿翠微寺)

稀逢息心侣,细话远山期。
河汉秋深夜,杉梧露滴时。
风传林磬响,月掩草堂迟。
坐卧禅心在,浮生皆不知。

白话文翻译:

偶尔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细细交谈着对远山的憧憬。
在深秋的夜晚,银河映照着静谧的环境,杉树与梧桐的露珠悄然滴落。
风中传来林间磬声的回响,月光下草堂的身影显得愈发迟缓。
无论坐卧,心中始终保持着禅意,浮华的生活对此一无所知。

注释:

  • 稀逢:偶然相遇。
  • 息心侣:志同道合的朋友,意指能够静心谈话的人。
  • 河汉:银河,古人常用此词来形容夜空中的星河。
  • 杉梧:指杉树和梧桐树,常用于描写清幽的意境。
  • 林磬:林间的磬声,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声音清脆,常用于佛教场合。
  • 草堂:用草木搭成的简易居所,象征隐居生活。

典故解析:

  • 河汉:古人对银河的称呼,象征宇宙的浩瀚和时间的流逝。
  • 禅心:指一种安静、超脱的心态,常与佛教修行相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明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字子仪,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马戴隐居时的生活体验,反映了他对友谊、自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宿无可上人房》是一首展现隐逸生活的诗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在秋夜中对自然的细腻感受。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敏感与赞美。开头两句“稀逢息心侣,细话远山期”直接点明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珍贵,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理想的共同追求。

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河汉秋深夜”与“杉梧露滴时”两幅画面,将诗人置于一个清冷而美丽的环境中,既有自然的宁静,又有生命的流动。特别是“风传林磬响,月掩草堂迟”中,风声与磬声交织,月光与草堂的映衬,给人一种在时空中流动的感觉,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最后一句“坐卧禅心在,浮生皆不知”则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了在繁华尘世中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和自然的歌颂,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深具禅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稀逢息心侣:偶然遇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表示相聚的难得与珍惜。
  2. 细话远山期:细细交谈对远山的向往,传达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3. 河汉秋深夜:描绘深秋夜空的银河,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4. 杉梧露滴时:杉树和梧桐的露珠悄然滴落,象征自然的静谧与生机。
  5. 风传林磬响:风中传来林间的磬声,增添了环境的灵动性。
  6. 月掩草堂迟:月光下草堂的映衬,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7. 坐卧禅心在:无论坐卧,诗人心中始终保持着禅意。
  8. 浮生皆不知:在繁华的生活中,诗人对此一无所知,体现出对浮世的超然。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河汉”比喻夜空的银河,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露珠的“滴落”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坐卧禅心在,浮生皆不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在喧嚣的尘世中,诗人通过与友人的交谈,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与安宁,体现了隐逸生活的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河汉:象征宇宙的浩瀚与时间的流逝。
  2. 杉梧:代表自然的宁静和生命的延续。
  3. :象征着变化与流动,带来声响。
  4. :象征着宁静与清幽,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息心侣”指的是什么? A. 志同道合的朋友
    B. 心灵的寄托
    C. 自然的伴侣

  2. “河汉”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山川
    B. 银河
    C. 潺潺流水

  3. 诗中表现出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忧伤
    B. 宁静
    C. 激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思考。
  • 《山居秋暝》(王维):描写山中秋夜的宁静与美丽,意境相似。

诗词对比:

  • 《宿无可上人房》 vs 《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宿无可上人房》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