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刘敞秀才》
时间: 2025-01-11 01:36: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得采虚石,师道欲吾广。虽然成术业,曾不计少长。孔孟久已亡,富贵得亦傥。後生不闻义,前辈惧为党。退之昔独传,力振功不赏。舌吻张洪锺,小大扣必响。近世复泯灭,务觉多忽怳。今子诚有志,方驾已楼枉。自惭怀道浅,所得可下上。正如种青松,而欲托朽壤。典丹皆可寻,圣言皆可仰。幸无增我过,此语固不爽。
白话文翻译:
我何以能采得虚无的石头,想要广泛传播师道。虽然我已经掌握了一些技术,但从未计较过自己的成就和地位。孔子和孟子早已去世,富贵也不过是偶然。年轻人不懂义理,前辈们也害怕形成派系。退之(指韩愈)当年独自传授,努力的成果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舌头和洪钟的撞击,小的和大的声响都必然会有回应。近来世道又逐渐没落,大家都变得迷茫而困惑。如今你们确实有志向,但驾驭的方向却已偏离。自己感到道德修养浅薄,所得的知识也不过是低下的。就像种下青松,却希望它扎根在腐朽的土壤中。经典的丹书都是可以寻觅的,圣贤的教诲也都是可以仰望的。幸好我没有增加自己的过错,这句话自然是正确的。
注释:
- 虚石:比喻虚幻的事物或道理。
- 师道:指教育、传授的道理。
- 孔孟:指孔子和孟子,象征儒家思想。
- 富贵得亦傥:富贵是偶然所得的意思。
- 舌吻:指舌头的声音。
- 洪锺:大钟,寓意声势浩大。
- 自惭怀道浅:自感道德修养和学识浅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圣俞,号青原,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是“诗中之王”的代表之一。他提倡从自然中寻找诗的灵感,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士人们面临着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作者借诗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依韵和刘敞秀才》是一首深刻反映时代变迁与士人心态的诗。通过对师道的渴望与自我反省,诗人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孔孟久已亡”,这句道出了儒家思想的衰落,年轻人对义理的无知使得古典文化的传承变得愈发艰难。同时,诗人对前辈的敬畏与对后辈的忧虑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诗中“舌吻张洪锺”形象生动,表达了无论大小事物都应有相应的反响,象征着知识与道德的相互影响。最后,借用“种青松而欲托朽壤”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受。整首诗在字句之间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哲理,鼓励人们在传承中创新,保持一份清醒的自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安得采虚石:表达对理想教育的追求。
- 虽然成术业:虽有成就,但未必是最重要的。
- 孔孟久已亡:强调传统思想的消亡。
- 富贵得亦傥:富贵是偶然所得。
- 後生不闻义:年轻人缺乏对义理的理解。
- 前辈惧为党:前辈担心结成派系。
- 舌吻张洪锺:象征声音的共鸣。
- 近世复泯灭:近代社会的迷茫。
- 今子诚有志:对年轻人志向的肯定。
- 自惭怀道浅:自感学识不足。
- 正如种青松:比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典丹皆可寻:经典的教诲依然可得。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松与理想作对比。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师道的渴望与反思,揭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对现状的忧虑,强调了士人应有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 虚石:象征理想的追求与难以获得的知识。
- 青松:象征理想和坚韧的精神。
- 丹书:象征古代经典与知识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孔孟”指的是哪两位思想家?
- A. 孟子与荀子
- B. 孔子与孟子
- C. 老子与庄子
- D. 韩愈与柳宗元
-
诗中提到“舌吻张洪锺”,这句的意思是?
- A. 大声喊叫
- B. 声音的共鸣
- C. 小声细语
- D. 没有声音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韩愈:两者都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梅尧臣更倾向于反映内心的挣扎,而韩愈更强调对道义的坚守。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