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夏郡楼宴集》

时间: 2025-01-11 09:59:25

官散有闲情,登楼步稍轻。

窗云带雨气,林鸟杂人声。

晓日襟前度,微风酒上生。

城中会难得,扫壁各书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夏郡楼宴集
作者: 姚合 〔唐代〕

官散有闲情,登楼步稍轻。
窗云带雨气,林鸟杂人声。
晓日襟前度,微风酒上生。
城中会难得,扫壁各书名。

白话文翻译:

官员们闲暇无事,轻松地登上楼台。
窗外云层带着雨气,林中的鸟鸣夹杂着人声。
晨曦照在胸前,微风中酒香四溢。
在城中这样的聚会难能可贵,大家纷纷在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注释:

  • 官散:指官员闲暇、无事的状态。
  • 步稍轻:轻松地走上楼。
  • 窗云带雨气:窗外的云层中透出雨的气息。
  • 林鸟杂人声:树林中的鸟叫声与人们的谈话声交织在一起。
  • 晓日襟前度:清晨的阳光照射在怀前。
  • 微风酒上生:微风吹来,酒香扑鼻而来。
  • 城中会难得:在城里这样的聚会机会很难得。
  • 扫壁各书名:大家在墙壁上写下各自的名字。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晓日”与“微风”反映了早夏的清新气息,表现了人们在这个季节的闲适和愉悦。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雅士常常聚会吟诗作对,增进彼此的情谊。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宴集的场景,表达了对这种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凌云,生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唐代中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花鸟,特别是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姚合的诗作常常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情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早夏,正值宴会时节,诗人借助楼台聚会的场景,表达了内心的闲适与愉悦。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

诗歌鉴赏:

《早夏郡楼宴集》是一首生动描绘早夏聚会情景的诗作。诗的开头“官散有闲情,登楼步稍轻”便将读者带入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现出官员们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接下来的“窗云带雨气,林鸟杂人声”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早夏的氛围,雨气和鸟鸣交织,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背景。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更为内心的感受,“晓日襟前度,微风酒上生”,晨光洒在身前,微风中酒香四溢,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而最后一句“城中会难得,扫壁各书名”则进一步强调了这次聚会的珍贵,朋友们在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象征着彼此的回忆与情谊。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早夏的自然美,也反映了文人雅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充满了人情味和诗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官散有闲情:官员们在工作之余,享受闲暇的情趣。
  2. 登楼步稍轻:轻松地走上楼,表现出心情的愉悦。
  3. 窗云带雨气:窗外的云层透出雨气,暗示天气变化。
  4. 林鸟杂人声:树林里鸟鸣与人声交织,生动描绘了现场的热闹。
  5. 晓日襟前度:晨光照在身前,象征新的开始。
  6. 微风酒上生:微风中酒香四溢,传达了轻松的聚会气氛。
  7. 城中会难得:在城市中这样的聚会机会难得,凸显了聚会的珍贵。
  8. 扫壁各书名:大家在墙上写下名字,象征着友谊和记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窗云带雨气,林鸟杂人声”,形成和谐的音律。
  • 意象:使用“晓日”、“微风”、“酒”等意象,传达生命的气息和情感的温度。
  • 比喻:将清晨的阳光比作情感的寄托,增添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社交文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官员:象征社会地位与责任。
  • 楼台:代表聚会的场所,体现出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雨气: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滋润。
  • 鸟声:代表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 :象征欢聚与友谊的纽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晓日”指的是? a) 中午的太阳
    b) 清晨的阳光
    c) 傍晚的夕阳

  2. “扫壁各书名”中的“扫壁”意指? a) 清扫墙壁
    b) 在墙上写字
    c) 墙壁的装饰

  3.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a) 只有鸟叫声
    b) 窗外云层、鸟鸣与人声
    c) 只有雨水

答案:

  1. b) 清晨的阳光
  2. b) 在墙上写字
  3. b) 窗外云层、鸟鸣与人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1.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更侧重历史感。
  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春天的生机与友谊,情感基调相似,但意象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