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云
霭霭纷纷不可穷,
戛笙歌处尽随龙。
来依银汉一千里,
归傍巫山十二峰。
呈瑞每闻开丽色,
避风仍见挂乔松。
怜君翠染双蝉鬓,
镜里朝朝近玉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云的多姿多彩与变化无常,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提到的云,像音乐般在天空中流动,随风而动,与山水交融。云彩在夜空中依附于银河,白天则在巫山的高峰旁回归。每当云彩带来祥瑞之色时,尽管风吹动,却仍能看见高大的松树。诗人怜惜那位美人,她的双鬓如同翠色的蝉翅,映照在镜中显得愈加美丽。
注释
- 霭霭:形容云气弥漫的样子。
- 戛笙歌:指音乐声,如笙的声响,形容声乐的悠扬。
- 银汉:指银河,形容夜空中清亮的河流。
- 巫山:指巫山,位于今重庆一带,古代常被用来形容美丽的山水。
- 呈瑞:指云彩带来吉祥的颜色。
- 乔松:高大的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
- 翠染:形容绿色的染色,暗指美人的秀发。
- 玉容:指美人的容颜,形容如玉般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约825年-885年),字子云,号青山,唐代诗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绘田园风光、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姚合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咏云》创作于晚唐时期,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游历中,观察到云彩的变化与美丽,因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唐代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内心的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咏云》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通过描绘云的形态与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霭霭纷纷不可穷”引入,展现了云的多变与难以捉摸,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接下来的“戛笙歌处尽随龙”则将自然与音乐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云在空中如乐曲般的流动,增添了诗的韵律感与动感。
随着诗的展开,诗人将云与银河、巫山等自然景观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尤其是“来依银汉一千里,归傍巫山十二峰”,更是展现了云彩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敬仰。而“呈瑞每闻开丽色,避风仍见挂乔松”则传达了云彩带来的吉祥与美好,似乎在预示着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最后两句“怜君翠染双蝉鬓,镜里朝朝近玉容”则引入了对美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让整首诗的情感升华,表现出一种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间美好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霭霭纷纷不可穷:形容云雾缭绕,变化多端,无法穷尽其美。
- 戛笙歌处尽随龙:云在空中如同乐曲般流动,伴随着龙飞舞,形象生动。
- 来依银汉一千里:云彩依附在银河旁,描绘出辽阔的景象。
- 归傍巫山十二峰:云彩回归时依偎在巫山高峰旁,展现自然的壮丽。
- 呈瑞每闻开丽色:云彩带来吉祥的色彩,象征着祥瑞。
- 避风仍见挂乔松:即使在风中,也能看到高大的松树,表现出云的任性与坚韧。
- 怜君翠染双蝉鬓:诗人对美人的双鬓如翠色蝉翅的怜惜,暗含对美的追求。
- 镜里朝朝近玉容:镜中映照出美人的容颜,强调了美的永恒与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云彩比作乐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对仗:如“来依银汉一千里,归傍巫山十二峰”,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云拟人化,使其更具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云的变化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对人间美丽的追求与珍惜。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反映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变幻与自由,表现自然的奥秘与美丽。
- 银河:象征浩瀚与神秘,传达出诗人对辽阔天空的向往。
- 巫山:象征高耸与壮丽,代表着自然的伟大与神圣。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期望。
- 美人:象征人间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个人情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霭霭纷纷不可穷”中的“霭霭”最接近于以下哪个词? A. 清晰
B. 朦胧
C. 喧闹
D. 明亮 -
诗中提到的“巫山”主要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长江
B. 重庆
C. 北京
D. 西安 -
“怜君翠染双蝉鬓”中的“翠染”可以理解为: A. 绿色的
B. 红色的
C. 蓝色的
D. 黄色的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姚合的《咏云》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描绘了自然美景,但姚合着重于云的变化与美的感受,而李白则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个体的渺小。姚合的诗更具细腻感性,李白的诗则表现出豪放的气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