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一夜梦至乱山丛石间出憩道傍拂石坐》
时间: 2025-01-10 23:14: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榕夹道周,老干参天碧。
溜雨四十围,下视庭前柏。
垂根相勾联,敷荫接南国。
凌寒不改柯,阅人如过客。
山空秋月明,路远车尘寂。
清游记昨梦,危坐倚孤石。
矫首睇云萝,双凫生羽冀。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榕树环绕的道路旁,树干高耸入云,苍翠欲滴。
雨水在树间流淌,俯视庭前的柏树。
树根交错相连,浓荫覆盖南方的土地。
即使在寒冬,它的枝叶也不改色,仿佛观看人们如同过客。
山空中明亮的秋月,远路上车尘寂静。
昨日梦游的清闲,危坐在孤石之上。
我抬头仰望云间的藤萝,双飞的野鸭翅膀生出羽翅的渴望。
注释:
- 古榕:古老的榕树。
- 老干:指树的老干,形容树木的年岁。
- 溜雨:雨水流动,形象地描绘雨水从树上流下。
- 庭前柏:指庭院前的柏树,意在强调自然环境的雅致。
- 垂根:树根下垂,形象生动。
- 相勾联:相互交错,联系在一起。
- 凌寒:在寒冷的季节中。
- 阅人如过客:形容对待来往的人如同过客一般,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清游记:指梦中游览的记录或体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冠卿,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在山间游历时,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超然,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索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以及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夜场景,通过描写古榕、秋月、孤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淡然的氛围。开篇的“古榕夹道周”,不仅展现了自然的景致,也传达出一些历史的沧桑感,仿佛这条道路上走过了多少岁月。接下来的“老干参天碧”,则以生动的形象突出了自然的生机与力量。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表达了他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凌寒不改柯,阅人如过客”,诗人将自己的心境与自然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世事的淡泊与无常。最后,诗人倚坐孤石,仰望云萝,展现出一种清游的志趣,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描写,更蕴含了深厚的哲理思考,是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反思。它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榕夹道周”:古老的榕树环绕着道路,展示出自然的幽静与古老的气息。
- “老干参天碧”:树干高耸,碧绿的颜色象征着生机。
- “溜雨四十围,下视庭前柏”:描写雨水流动的美丽景象,眼前的柏树显得格外清新。
- “垂根相勾联,敷荫接南国”:描写树根的交错与荫凉,传达出自然的和谐。
- “凌寒不改柯,阅人如过客”:表现出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强调自然的永恒。
- “山空秋月明,路远车尘寂”:描绘了宁静的夜晚和远离喧嚣的心境。
- “清游记昨梦,危坐倚孤石”:表现出诗人对梦境的回忆与身处自然的清闲。
- “矫首睇云萝,双凫生羽冀”:最后以抬头仰望云朵和飞鸟的意象,展现出一种自由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作过客,强调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
- 拟人:树木如同有生命般,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的修辞,使得语言更为优美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超然境界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榕:象征着历史与沧桑,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 老干: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秋月:象征着宁静与清明,带有孤独与思考的意味。
- 孤石:象征着孤独与独立,表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榕”象征什么? A. 历史与沧桑
B. 年轻与活力
C. 自然的美丽
D. 生命的脆弱 -
“凌寒不改柯”表达了诗人对什么态度? A. 生命的热情
B. 自然的敬畏
C. 世事的淡然
D. 人生的迷茫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C. 对世俗的反感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更多地强调了个人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的感悟。
-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简单的意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直接。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