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时间: 2025-01-11 21:48:20

玉阑干,金甃井,月照碧梧桐影。

独自个,立多时, 露华浓湿衣¤

一向,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样。

虽叵耐,又寻思,

争生嗔得伊。

三十六宫秋夜永,露华点滴高梧。

丁丁玉漏咽铜壶, 明月上金铺¤

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

羊车一去长青芜,

镜尘鸾彩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阑干,金甃井,月照碧梧桐影。独自个,立多时,露华浓湿衣一向,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样。虽叵耐,又寻思,争生嗔得伊。三十六宫秋夜永,露华点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铜壶,明月上金铺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羊车一去长青芜,镜尘鸾彩孤。

白话文翻译:

玉石栏杆,金边井口,月光照在碧绿的梧桐树影上。独自一人,站立许久,露水浓重湿透了衣裳,一直凝视着,直到变得不成样子。虽然难以忍受,却又反复思考,怎能对他生气呢?三十六宫的秋夜漫长,露水点滴在高大梧桐上。玉漏发出丁丁声响,铜壶滴水,明月照在金铺的红线毯上,博山炉中,香风轻轻触动流苏。羊车一去不复返,长满青草,镜中尘埃覆盖的鸾鸟图案显得孤独。

注释:

  • 玉阑干:玉石制成的栏杆。
  • 金甃井:金边装饰的井口。
  • 碧梧桐影:碧绿的梧桐树影。
  • 露华:露水。
  • 凝情望:深情地凝视。
  • 叵耐:难以忍受。
  • 争生嗔得伊:怎能对他生气呢。
  • 三十六宫:泛指宫殿众多。
  • 丁丁玉漏:玉制的漏壶发出丁丁声。
  • 铜壶:古代计时器。
  • 金铺:金色的门铺。
  • 博山炉:古代香炉的一种。
  • 香风:香烟。
  • 流苏:装饰物,下垂的穗子。
  • 羊车:古代宫廷中的车。
  • 长青芜:长满青草。
  • 镜尘鸾彩孤:镜子上尘埃覆盖的鸾鸟图案显得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炯(约896-971),字文炳,五代宋初文学家,曾任后蜀宰相。他的诗词多写宫廷生活,风格婉约,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景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宫廷秋夜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深沉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宫廷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寂寞。

诗歌鉴赏:

这首《更漏子》以宫廷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诗中“玉阑干,金甃井”等词句,描绘了宫廷的奢华景象,而“独自个,立多时”则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诗中的“露华浓湿衣一向”和“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样”表达了主人公深情的凝视和无尽的等待。最后,“羊车一去长青芜,镜尘鸾彩孤”则以象征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宫廷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阑干,金甃井,月照碧梧桐影。
    • 描绘宫廷的奢华景象,月光下的梧桐树影增添了诗意。
  2. 独自个,立多时,露华浓湿衣一向,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样。
    • 表达主人公的孤独和深情,露水湿透衣裳,凝视到变得不成样子。
  3. 虽叵耐,又寻思,争生嗔得伊。
    • 表达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无奈,难以忍受却又无法生气。
  4. 三十六宫秋夜永,露华点滴高梧。
    • 描绘宫廷秋夜的漫长和寂静,露水点滴在高大梧桐上。
  5. 丁丁玉漏咽铜壶,明月上金铺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
    • 描绘宫廷的细节,玉漏声、明月、香炉等增添了诗意。
  6. 羊车一去长青芜,镜尘鸾彩孤。
    • 以象征手法表达主人公的孤独和寂寞,羊车离去,镜中尘埃覆盖的鸾鸟图案显得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阑干,金甃井”比喻宫廷的奢华。
  • 拟人:如“露华浓湿衣一向”拟人化露水。
  • 对仗:如“玉阑干,金甃井”对仗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宫廷秋夜的景象,表达了深沉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寂寞。

意象分析:

  • 玉阑干、金甃井:宫廷的奢华。
  • 碧梧桐影:秋夜的诗意。
  • 露华:孤独和深情。
  • 丁丁玉漏:宫廷的寂静。
  • 羊车一去长青芜:孤独和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玉阑干,金甃井”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宫廷的奢华 B. 乡村的宁静 C. 城市的繁华 D. 山野的自然 答案:A

  2. 诗中“独自个,立多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愤怒 D. 惊讶 答案:B

  3. 诗中“羊车一去长青芜”象征了什么? A. 离去 B. 归来 C. 孤独 D. 繁华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描绘边塞的孤独和寂寞。
  • 杜牧《秋夕》:描绘宫廷秋夜的寂静和思念。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欧阳炯《更漏子》:前者描绘边塞的孤独,后者描绘宫廷的孤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欧阳炯的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欧阳炯的生平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