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若岘驿望庐山》

时间: 2025-01-11 20:45:37

雨罢山翠鲜,泠泠东风好。

断崖云生处,是向峰顶道。

谁谓峰顶远,跂予可瞻讨。

忘缘祛天机,脱屣恨不早。

只恐岁云暮,遂与空名老。

心往迹未并,惭愧山上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罢山翠鲜,泠泠东风好。
断崖云生处,是向峰顶道。
谁谓峰顶远,跂予可瞻讨。
忘缘祛天机,脱屣恨不早。
只恐岁云暮,遂与空名老。
心往迹未并,惭愧山上草。

白话文翻译:

雨后山色更加鲜艳,清凉的东风吹来,正是个好时光。
在悬崖之上,云雾升腾的地方,正是通往山顶的路。
谁说山顶遥不可及,我可以踮起脚尖去眺望。
我忘却了世俗的纷扰,悔恨自己为何不早些出发。
只怕岁月匆匆,最终与虚名一同老去。
心向往的地方与实际所到之处并不相同,仿佛愧对山间的草木。

注释:

  • 雨罢:雨停了。
  • 山翠鲜:山色青翠鲜明。
  • 泠泠:清凉、爽快的样子。
  • :踮起脚尖。
  • 脱屣:脱掉鞋子,古时指轻装上山。
  • 岁云暮:岁月将尽,年华老去。
  • 空名老:只留下花名,实际上未曾有所成就。
  • 心往迹未并:心向往的地方与实际到达的地方不一致。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反映出唐代文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独孤及,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山水田园诗见称,意境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出游途中,正值雨后,山中风景宜人,诗人思绪万千,借景抒怀,表达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早发若岘驿望庐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诗作,诗人在雨后的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美丽,东风送爽,使人心旷神怡。诗的开篇通过“雨罢山翠鲜”描绘出雨后山色的清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诗人抬头望向远方的庐山,感受到那种遥远的吸引力,心中充满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的感慨逐渐流露,尤其是对“岁云暮”的忧虑,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人们在追求理想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诗的结尾“心往迹未并,惭愧山上草”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自身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反思,使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表象下,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罢山翠鲜:雨后,山的颜色更加鲜艳。
  2. 泠泠东风好:清爽的东风吹来,天气宜人。
  3. 断崖云生处:悬崖的地方,云雾升腾。
  4. 是向峰顶道:这是通往山顶的道路。
  5. 谁谓峰顶远:谁说山顶遥不可及?
  6. 跂予可瞻讨:我可以踮起脚尖去眺望。
  7. 忘缘祛天机:我忘却了世俗的纷扰。
  8. 脱屣恨不早:悔恨自己为何不早些出发。
  9. 只恐岁云暮:只怕岁月匆匆。
  10. 遂与空名老:最终与虚名一同老去。
  11. 心往迹未并:心向往的地方与实际到达之处不同。
  12. 惭愧山上草:感到愧疚于山中的草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顶与理想进行类比,强调追求的高度。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节奏感与美感。
  • 拟人:通过“心往迹未并”表达内心情感,赋予情感于自然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展开,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最终形成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与哲学思考,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洗净尘埃,带来新生。
  2. :代表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3. :象征变化与不可捉摸的命运。
  4. :象征平凡与渺小的自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雨罢山翠鲜”意思是: A. 雨后山色鲜明
    B. 雨天山色黯淡
    C. 山顶有雨
    D. 山色与雨无关

  2. “心往迹未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现实的满足
    C. 对他人的羡慕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早发若岘驿望庐山》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强调壮丽,后者更加内省与细腻。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高远境界的追求,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一个豪迈,一个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