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方山灵岩寺诗》

时间: 2025-01-26 04:31:53

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名: 谒方山灵岩寺诗
作者: 杨广〔隋代〕

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方山灵岩寺的景色与内心感受。隐隐约约的佛宫、沉沉的山岚,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气息。平坦的郊野送走了夕阳,高高的山峰遮住了远处的阴影。晨曦中回荡着飘动的经幡,稀疏的钟声在白天的树林中回响。蝉鸣声中秋天的气息渐近,泉水在深石溪中流出。行走在禅意的枝叶间,心中也产生了对菩提的思考。


注释:

字词注释:

  • 梵宫:指佛教寺庙,象征宗教的宁静。
  • 灵岫:指灵秀的山岚,表现自然的幽美。
  • 平郊:平坦的乡野,表现宽广的视野。
  • 回幡:指寺庙中的经幡,象征信仰。
  • 疏钟:稀疏的钟声,营造出宁静氛围。
  • 菩提心:指向菩提的思考,象征觉悟的心态。

典故解析:

  • 菩提:源自佛教,指觉悟与智慧。诗中提到的“菩提心”表达了作者的修行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虽然以暴政著称,但其文才与诗歌创作也颇具成就。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方山灵岩寺,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沉思,表现了他在权力与人生的思考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谒方山灵岩寺诗》是一首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自然气息的诗作。诗人在灵岩寺的环境中,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修行的思考。开篇的“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以隐约的意象展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给人一种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接着,诗人以“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表现出宗教仪式的庄重与自然的和谐,钟声与蝉鸣交织,融入了秋日的气息,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流动与变迁。最后两句“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则直指诗人内心的觉悟,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强调了在自然中修行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艺术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
    描绘了寺庙和山岚的模糊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2.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夕阳映照下的郊野与高峰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景色的层次感。

  3.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经幡飘动与钟声回响,传达了宗教的氛围与自然的和谐。

  4.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蝉鸣声与泉水流出,表现出秋天的气息与自然的生机。

  5.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诗人自我反思,表达对佛教思想的追求与内心的觉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如“梵宫”、“灵岫”、“回幡”等,塑造出独特的宗教与自然景观。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思考与修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对宗教信仰与内心觉悟的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梵宫:象征宗教的神圣与宁静。
  • 灵岫:代表自然的灵秀与美丽。
  • 回幡:象征信仰和希望。
  • 疏钟:表现出宁静的氛围与内心的沉思。
  • 菩提:象征智慧与觉悟,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梵宫”指什么?
    A. 山峰
    B. 佛教寺庙
    C. 夕阳
    D. 树林

  2. 诗中提到的“菩提心”象征什么?
    A. 对自然的思考
    B. 对权力的渴望
    C. 对觉悟的追求
    D. 对金钱的追求

  3. 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杨广
    D. 白居易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杨广的《谒方山灵岩寺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心灵的追求,然而,杨广的诗更侧重于宗教意象的表现,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于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隋唐诗人传》
  • 《诗词经典解读》